正在谋求连任的法国总统萨科齐5月1日借庆祝“五一”劳动节之机在巴黎举行大型竞选集会,提出建立新的法国社。图为萨科齐在集会上发表讲话。
4月22日举行的第一轮投票使幻觉版的民调结果变成现实版的投票结果,从而使选情顿时变得清晰起来。人们能够根据萨科齐、奥朗德等十名候选人的得票结果,来做一点解读大选第一轮和预测第二轮的努力了。
首先,从政局力量对比来看,左右翼两大总统候选人是基本上势均力敌的。在第一轮投票中,奥朗德获得28.63%的支持率和1027多万张选票(有效票,下同),名列第一,萨科齐获得27.18%的支持率和975多万张票,屈居第二。这表明,左翼社会党和右翼“人民运动联盟”仍然是法国政局的两大主角。一年多来,奥朗德领跑民调,其投票结果超过萨科齐,自然并不使人意外。但萨科齐在民怨沸腾的危机面前,其投票结果只比奥朗德少1.45个百分点和51多万张票,实属不易,可谓左右翼打了个平手而已。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极左翼“左翼阵线”的候选人让-吕克·梅朗松的选情。梅朗松作为所谓“四合一”(共产主义、生态主义、左倾主义和左翼主权主义)的产物,在3、4月间异军突起,被民调看作是“第三人”。但事与愿违,这位“第六共和国”的倡导者,最终只获11.11%的支持率和398多万张票。然而,梅朗松在一轮投票结束后就立即表示把票让给奥朗德,这不失为一种对奥朗德的坚定支持。
在此情况下,假如把左翼奥朗德和极左翼梅朗松、以及其他小党候选人的得票率加在一起,再把右翼萨科齐和极右翼勒庞的得票率加在一起,那就会看到,奥朗德阵营和萨科齐阵营的力量几乎是相等的,都在45%上下(共计90%左右)。最后剩下的,正是中右翼“民主运动”候选人弗朗索瓦·贝鲁获得9.13%的支持率。而贝鲁的327多万张票也会对二轮的萨奥对决,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从政治格局演变来看,极右翼新人玛丽娜·贝勒庞的崛起并成为大选“第三人”的事实,标志着三足鼎立——右翼“人民运动联盟”、左翼社会党和极右翼“国民阵线”——的政治格局趋于稳固。
玛丽娜·贝勒庞在2011年1月图尔代表大会上接班,担任“国民阵线”的新主席,今年首次出马就一炮打响,获得17.90%的支持率和642多万张票。这再次表明,“国民阵线”是一支在80年代崛起,在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中,发挥了不可忽视作用的极右翼力量。其选票流向将对二轮的萨奥对决,乃至6月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第三,从大选的历史经验来看,第一轮拼的主要是实力,第二轮拼的则主要是联合力。目前看来,尽管民调测定萨科齐落后于奥朗德,但是,由于存在不确定因素的缘故,萨奥对决的胜负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
毫无疑问,对于萨科齐来说,关键的因素是从勒庞、贝鲁等人那里争取到最多的“让票”。在5月2日电视辩论同奥朗德打个平手的情况下,争取贝鲁的合作和中右翼选民的支持显得特别重要。此外,还有二轮的弃权率有多少,一部分选民在最后抉择标准的认识问题上会发生多大变化,在最后的时刻有没有突发事件爆发等因素。凡此种种,还会对萨奥对决的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人打比喻说,看法国总统选举就像读一部长篇小说,此言有理。5月6日举行二轮投票时,我们将读到最后的一章“鹿死谁手?”。假如萨科齐能在最后的拼搏中说服极右翼、中右翼等党派选民,使他们相信右翼会带领法国走出危机,振兴法国,那他还有可能扭转局面,赢得第二轮投票。否则,最后的结局就真的会像广大中下层民众迫切希望的那样,在爱丽舍宫上演一出“换马”大戏,换进一位对治国理政感到陌生的新主人。(作者简介:曹松豪,中联部法语干部,中国法兰西研究会高级顾问,出版过著作《浪漫与叛逆——萨科齐传》和译著《戴高乐传》、《密特朗传》、《希拉克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