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笼罩在伊朗上空的战争阴霾能否就此风吹云散,抑或恶化为压顶雷霆、霹雳直下,很大程度上维系于本次谈判的结果。因为与此前相比,西方国家与伊朗的政治外交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生战争的变数在显著增加,和平已迫近到最后关头。和平已处在十字路口,各方理应牢牢抓住这一至关重要的机遇。
强迫伊就范符合西方大国利益
伊朗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球政治版图中的重要关注点。从能源供应链看,伊朗石油资源丰富,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核心成员之一,伊朗在国际石油供求政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基于石油这条“命脉”,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政客、利益集团代言人还是普通民众,都有理由对伊朗保持强烈的关注。
从地缘政治看,伊朗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这是一条重要的“战略利益弧”,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多事地带”。
从历史文化和现实影响力看,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在艺术、音乐、建筑、诗歌、哲学和思想体系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和思想体系,奉行“输出伊斯兰革命”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在伊斯兰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却与西方世界大相径庭并形成持续对抗之势。不仅如此,自从1979年霍梅尼莱革命后,伊朗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断绝外交关系,并多次发生冲突,渐成宿敌。
在这一背景下,伊核问题的出现更加坚定了西方国家“制服”伊朗的既定目标,在他们看来,让伊朗这样的“危险国家”掌握核武器是不可容忍的。因此,采取各种手段,持续地推动伊朗就范于西方国家的意志,必要时甚至不惜诉诸于战争,是西方国家坚定不移的对伊政策。
国际政治轮盘于伊不利
近期以来,从突尼斯肇始,政治变革之火席卷中东、北非。在这场大火中,重点对象并非是如突尼斯这样的小国。西方国家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事实上,西方国家在这场角力中的真正目标,正是埃及、伊朗、叙利亚这些阿拉伯世界的重镇。一个类似于中国古代“假途灭虢”的故事,正在中东、北非上演。与埃及、伊朗等主攻方向相比,利比亚强人卡扎菲倒台只是西方国家顺手而为。
从事态发展看,2011年2月11日,埃及铁腕人物穆巴拉克辞去总统职务并接受司法审讯,标志着埃及政局已经易色;叙利亚老总统阿萨德去世后,其子巴沙尔继任后虽然致力于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大火已经“接力”烧至大马士革,西方国家也不会放过天赐良机。不过,近日叙政府与反对派停火,使得西方国家有机会给巴沙尔留出“以观后效”的机会,但这样一来,其对叙的压力完全有可能转移至伊朗这根“硬骨头”。
在中东、北非之外,同样存在核问题,也同样使西方国家分神分心的就是朝鲜。但是,朝鲜与中国、俄罗斯接壤的地缘特征、其对其他同类型国家的影响力、朝对外政策非同寻常的灵活性以及新任领导人金正恩同样需要“观察窗口期”,使得西方国家不大可能对朝动武。因此,近期内,在西方国家的战争地图上,最有可能被标为目标地的就是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