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普京谈外交强调强大自立 反导成俄美关系试金石

时间:2012-03-09 13: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3月7日表示,美方准备与俄罗斯当选总统普京合作:“我们做好了在当选总统普京宣誓就职并履行总统职责后与其开展合作的准备。”

  她表示,美方将寻求在叙利亚危机等“一系列难题”上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在其新的总统任期内,普京将如何处理与美国等大国的关系?俄罗斯将如何应对当今国际诸多热点问题?

  他在2月27日的《莫斯科新闻报》上发表了最后一篇“竞选檄文”——《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简述他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思路和理念。

  “只有强大和自立才受到尊重”

  普京在这篇为俄罗斯未来外交政策“定调”的纲领性文章中强调,俄罗斯只有在强大和自立时才会受到尊重。

  他认为:“确保全球安全的唯一途径是,与俄罗斯一起努力,而不是试图‘降低俄罗斯的地位’、从地缘政治上削弱俄罗斯或者削弱其国防潜力。”

  普京在文章中措辞严厉地抱怨“美国常常试图在传统上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地区进行政治操控”,并试图左右俄总统选举。

  他强调要在反导问题上坚持原则,认为美方主导的这一计划将最终破坏俄美之间的核导弹平衡。

  普京认为,“阿拉伯之春”是西方为获得影响力和市场所做的努力,而利比亚正是西方之得、俄罗斯之失。

  对于这篇文章,《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主编卢基扬诺夫称:“从根本上说,普京的观点没有变化。这篇文章与普京2007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的演讲类似。不过,普京的论调稍有变化。这次的语气是防御性的,而非攻击性的。”

  长久以来,普京是让美欧政要十分头痛但又无法回避的谈判对手,认定普京是给他们捣乱的“麻烦制造者”。正因如此,当梅普二人“王车易位”消息证实后,美欧要员即纷纷含沙射影地劝普京“收心收手”,美欧媒体不约而同地齐声对普京“口诛笔伐”。当莫斯科街头出现反对派示威活动后,美欧媒体又大肆渲染“阿拉伯之春”已复现于莫斯科街头。

  这些规劝和恐吓都未能改变俄罗斯政治气候的风向。相反,美欧媒体骂得声音越大,普京表现得越淡定,其支持者也更形壮大。

  反导问题 俄美关系的试金石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重返克里姆林宫之后,普京将面临一系列外交抉择。这众多双边关系中,俄美关系似乎最棘手。

  普京3月2日强调,俄美关系“重启”留下的不只是“简单的广告词”,而且还有实际的成果,比如在缩减进攻性战略武器和俄罗斯入世方面达成的协议。他还透露:“俄美就反导问题的解决曾一度达成一致,但由于美方不想将自己的建议形成文字而无果而终。”

  从普京的表态可以看出,反导问题仍是当前俄美关系的试金石。

  普京掌舵后的俄罗斯还要千方百计地制止美欧动不动就对别国内政指手画脚的蛮横做法。

  普京说过:“尽管近年来在发展俄美关系方面做出不少努力,但仍未带来根本性变化。俄美双边关系仍然不断出现反复。这种不稳定的伙伴关系,某种程度是受老观念和恐惧心理的影响。”

  尽管不喜欢西方,但普京并不反西方。他在担任两任总统期间一直致力于改善俄美关系,希望双方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互信。但所有尝试以失败告终后,彻底失望的普京才开始对美国采取强硬立场。

  务实的普京对俄罗斯的实力和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俄罗斯要实现现代化和摆脱经济对原料出口的过度依赖,就离不开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与美国交恶,必然阻碍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

  当然,“新普京”将引领俄美关系走向哪条“新路”,现在还远不能一笔标明。

  俄中关系会有新的积极变化

  对普京而言,俄中关系的未来应该是最顺手的,因为它有最扎实的良性基础,只要保持和发展现有关系模式就可以了。

  美国媒体曾特别指出,普京在那篇文章中,唯一好言相待的就是中国。

  普京此文以相当篇幅谈及中俄关系,特别指出与中国关系的重要作用,称中国经济增长不应被视为威胁,而是一个敦促俄罗斯与中国加紧合作的挑战。而且,俄中关系被俄方投放到加快实施其整体亚太战略的大背景中之后,两国关系将出现新的积极变化和利益契合点。

  抓牢独联体 看重大欧洲

  在处理好俄、美、中大三角关系的同时,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仍将被普京视为是优先方向,因为这是俄方与美欧抗衡的重要资本。在这方面,普京将继续全力推行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俄-哈-白俄“关税同盟”。

  关于俄欧关系,普京在文中强调:“俄罗斯是大欧洲和欧洲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罗斯公民认为自己是欧洲人。我们对于欧洲整体发展非常关心。席卷欧元区的危机不可能不损害俄罗斯的利益,毕竟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可以想见,俄欧关系不大会因普京的回归而面临什么“突变”。(记者 关健斌)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分享到:
编辑:吴怡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