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抽刀“断油” 卡格尔漫画
用油国:
“头疼”替代石油来源
面对制裁伊朗,美国的盟国都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推诿。
欧盟首先变卦,说制裁不得不推迟6个月,因为欧洲无法承受高油价之困;日本称,会减少从伊朗进口原油,并得到盖特纳的肯定,但日本首相野田及多名内阁成员都指出,类似声音非日本政府的统一意见;韩国方面称,参与美国主导的对伊制裁,但尚未决定如何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他还否认关于韩国将减半进口伊石油的传言。
土耳其几乎一口回绝了美国制裁伊朗的要求;而印度内阁一位高级部长公然表示,印度会继续与伊朗的石油交易,印度没有理由争取美国制裁伊朗方面的禁运豁免。
最新消息是,印度和伊朗已经约定通过一家印度银行以卢比结算两国45%的原油贸易。
打掉伊朗 美可拓战略空间
伊朗身边,正是里海地处欧亚之间的结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美国对此一直虎视眈眈。对俄罗斯说,确保自己的后院——中亚不被美国进一步渗透,是其一贯的重点。而对美国来说,对伊朗长期制裁、保持乱而不战的对峙局面,实则有利于美国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
目前,俄罗斯承受了巨大的战略压力,一旦伊朗这个桥头堡被美国占领,其顺理成章就可将那条南端支撑点在土耳其的新月弧形线延伸到中亚。
中国现代国关院专家田文林认为,避免美伊博弈走上战争解决轨道,关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切身利益。以往伊核危机屡屡升温,但最终有惊无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俄联合扮演的“灭火器”角色。
这次伊朗核危机日趋激化,俄罗斯从地缘政治考虑,已明确表明了自己反战和反制裁的态度,但不能指望单靠俄罗斯制止局势恶化。事实上,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如果伊朗核危机失控导致油价暴涨,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国,仍然可以大获其利。如果伊朗核危机失控,中国将面临双重损失。
田文林认为,从地缘角度看,美国加紧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构成威胁;从经济角度看,伊朗局势关系到中国能源安全,因为伊朗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特定地位。
记者观察
危险游戏失控
恐怕谁都无法承受
从全球视野看,伊核问题涉及大国关系、权力转移、国际道义等多种因素,伊朗核问题已成为测量当前国际政治真实状况的标杆事件,最终走向如何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走向。
种种迹象表明,自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单极霸权的图谋日趋明显,而“中间地带”成为美国争夺重点。在中东地区,美国对该地区反美国家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伊拉克、利比亚已先后被解决,叙利亚也处在“正在进行时”,而伊朗则很可能是下一个目标。而美国如果真控制了号称“世界油库”的中东,世界格局无疑将加速向单极化发展,其他各国能源供应命脉将更多控制在美国手中。
这些年来,西方(尤其是美国)抓住伊朗不放,实际是因为伊朗作为反美国家崛起势头明显。核问题正好为美国不断敲打伊朗提供了绝佳借口。从美国角度看,无论是外交孤立、经济制裁、武力恐吓乃至策反和暗杀伊朗核科学家,都是要全方位削弱伊朗的国家行动能力,为未来可能进行的军事打击进行必要铺垫。
不过,伊拉克战场“收获”的巨大教训,却让奥巴马政府不敢轻举妄动。更重要的是,美国经济也将因制裁伊朗遭更大损失。多年来,由于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美国一直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美国也不从伊朗进口石油。但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经济也无法逃避油价飙升带来的不利影响,高企的油价无疑将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新的困难并迟滞复苏步伐。
此外,美国的欧洲盟国并不很支持对伊朗军事打击。欧盟一直是伊朗石油的主要进口者之一,目前进口约占伊朗石油出口的20%。如果欧盟国家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供应紧缺将对它们困难的经济造成新的不利影响。
好在,一些积极信号正显露。伊朗外长萨利希1日表示,他希望新一轮核谈判能于近期重启。同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宣布,机构代表将于本月21日至22日在德黑兰再次就核问题与伊朗举行会谈。在当前伊朗与西方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这些信号都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