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多年来一直是德国的外交重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近年与日本、印度、巴西组成寻求“入常”的“四国集团”(G4),多次采取联合行动向联合国施压,并表示“愿接触其他国家并以灵活的精神与它们展开密切合作”。
由于安理会改革涉及成员种类、数目的增加以及否决权等很多重大而敏感的问题,德国的“入常”之路迄今困难重重。
德国在今年联大期间的最新“入常”策略是什么?是否会考虑“四国集团”之外的其他“入常”可能?就叙利亚问题,德国下一步打算怎么做?本报记者11月4日独家采访了德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彼得·维蒂希大使。
本报记者:德国在本届联大期间的最新“入常”策略是什么?为何是这个策略?它和德国在上届联大期间的“入常”策略有何不同?
维蒂希大使:德国认为,安理会必须保持其在多边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国都需扩大范围。安理会独一无二的原则合法性和不可或缺的功能,使它必须是一个能足以应对各种和平和安全威胁的机构。
然而,安理会目前的构成并不能反映当今世界的新现实。
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至今,已有141个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安理会依然和60多年前一样,非洲、亚洲、拉美等地区的国家没有在安理会中被充分代表。而《联合国宪章》清楚地写着,对联合国有巨大贡献的国家应成为安理会成员国。
德国今年的“入常”策略没有太大改变,依然会与“四国集团”一道为一个“更具代表性、更平衡的安理会构成”而努力。
记者:您对实现这一策略有多大信心?
大使:我们必须保证使安理会能反映21世纪的新挑战。绝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扩大安理会,增加“常任”和“非常任”两类成员国。正像非洲伙伴和其他相关国家一样,德国和“四国集团”对这一扩大模式非常支持。
德国非常乐观地看到,现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同样认为有必要改革安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