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波蒂斯·马格纳遗址是利比亚最重要的考古遗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的黎波里以东120公里处。
人们常常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现代利比亚:石油财富、政治强人和部落形态,它们是左右利比亚社会发展方向的几大要素,也是左右当今利比亚局势的主要因素。利比亚持续半年的内战形成东(的黎波里)、西(班加西)两个政权对峙局面,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之间激战不休。伴随着法、美、英等国联军(此后是北约)的空袭行动,利比亚危机国际化,加深了人们对利比亚统一前景的担忧。
“利比亚”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白人居住的地方,用以区分撒哈拉以南黑人居住的地方。“利比亚”作为国名,以前是泛指埃及以西的整个北非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利比亚曾是迦太基帝国的一部分。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146年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为争夺地中海沿岸地区而展开的三次战争)后,的黎波里塔尼亚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此后,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先后占领了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北非,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马格里布(阿拉伯语意为“太阳西下之地”,原指利比亚以西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马格里布遂被划分为三个省: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尔。奥斯曼帝国衰落后,英、法、意加紧在北非的殖民活动。1912年,利比亚沦为意大利的殖民地。意大利的殖民统治遭到利比亚人民的反抗,反抗斗争的主要代表是以伊斯兰苏菲教团为核心的塞努西运动。意大利军队用了20年时间才完成对利比亚的征服。二战期间,赛义德·伊德里斯被推举为利比亚民族运动领袖。二战后期,法军从乍得北上攻入费赞,控制该地区;英军击溃德军,占据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英、法分别在三个地区成立了军政府。1949年12月21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利比亚将不迟于1952年1月1日成立包括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在内的独立主权国家。
伊德里斯国王(1951—1969年在位)的贡献在于缔造了统一的利比亚,并实现了从联邦制向王国的过渡。实际上,从利比亚独立之初,就贯穿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传统部落势力强大,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伊德里斯最终通过修改宪法等途径,削减地方自治权。1963年4月取消联邦制,改国名为利比亚王国,成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单一制国家。然而,伊德里斯国王对外依赖西方国家,以提供军事基地换取外国经济援助,其代价是牺牲了国家的自主性,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于1969年9月1日被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