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26日正式就任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他将成为IMF自1944年成立以来首位出任副总裁的中国人。这一天,对于IMF和中国而言,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从IMF的总裁助理到副总裁,朱民迈出的这一步,对中国而言,无疑是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大步。毕竟,过去60余年来,中国人还从未染指该职。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曾长时间沦为世界历史的旁观者,而现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中国回到了西方崛起之前它一度长期占据的世界舞台的中心,朱民以及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就是这一现象最好诠释。
从中国在IMF的份额和投票权的提升,到朱民的任命,表明西方主导的世界权力格局开始正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日渐强大的经济实力,毕竟当美欧经济在金融危机期间哀鸿遍野之际,中国经济依然是全球经济的亮点,并为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了超过50%,而今,中国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朱民“升官”亦被视为是中国争夺国际事务话语权的一场胜利,势必大大提升中国在IMF中的话语权。然而,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朱民从IMF的幕后走向前台,仅仅是接过了能够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发声的的“话筒子”,而非能够定音的“金锤子”。
朱民在IMF职务的升迁固然体现了中国地位的提升,但发达国家掌控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决定权的格局并无实质变化。尽管经过去年IMF的改革,中国的投票权从3.65%升至6.07%,但依然不及美国投票权(约17%)的零头,即便中国拉上所有新兴经济体,也不足以推翻西方的主导地位。目前,七大工业国(G7)在IMF的投票权达到44.3%,较上百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总和40.5%还要多。
换句话说,IMF的“金锤子”依然牢牢握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手中。这一格局也体现在IMF的人事任命上。朱民的任命并没有打破IMF的“潜规则”:即由欧洲人担任IMF总裁,由美国人担任第一副总裁。这次新任IMF总裁拉加德为朱民新增一个副总裁的岗位,看似开创了六十余年未见之新局,实则是无奈之举,原因在于现在把持副总裁一职的美、欧、日三强不愿意让权。
美国传统基金会中国经济专家史剑道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认为,没有人能找到什么理由来反对中国在IMF中获得一个高层级职位。但是,他对于IMF因为美国和欧洲不愿意给新兴市场让权,不得不增设一个职位的作法感到“不幸”。
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已经暴露出了这种欧美把持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有分析指,IMF若要赢得成员国的真诚拥护,必须改变固有的欧美把持的“世袭制”,从份额与投票权、监督职能到高层人事安排,都必须进行深刻改革,改变现有不合理、不公平的金融秩序。
拉加德上任之初承诺将继续推进IMF的改革,并加强对世界经济有重大贡献的国家如中国在IMF的合适的代表性。此前IMF的改革步履蹒跚,如果这位女强人真有志于整顿国际经济秩序,那么,不妨如她自己所说的多听听来自中国的得力助手朱民的建设性的意见。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发展经验将给世界另外一种思路,朱民及林毅夫们的重要意见,其实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
拉加德对朱民给予极高的评价,也寄予厚望,其中之一就是希望他帮助“增强基金组织对亚洲和新兴市场的了解”。从这一层面而言,朱民面前的“话筒子”同样重要。毕竟已经进入核心决策圈的他完全能够凭借他那流利的英语和极富天赋的口才,帮助国际社会在敲下“金锤子”前更好地理解中国及它所代表新兴国家,反过来也帮助中国及其所代表的新兴国家更好地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