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美刊:中印快步追赶势头猛 美国需保持创新优势

时间:2011-01-28 15:50   来源:中新网

  美国《外交政策》27日刊文,题为:一场创新的竞赛。

  文章称,“赢得未来”是本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中的一大亮点。奥巴马建议政府加大在科研开发领域的投入是可喜的一步,但真正影响美国在全球知识创新领域竞争力的因素并不是我们能向其中注入多少资金,而在于体制本身的力量,在于由社会、政治和文化机制所塑造的人们的思想。

  毫无疑问,印度和中国正快步追赶美国,涉及到创新的“硬件”领域,两个国家正加大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培训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产出大量的研究论文;申请更多的专利。

  文章指出,美国将无法赢得硬件领域的赛跑。要知道中国和印度总计有23亿人口,考虑到各自的人口规模,两国总有一天会培养出比美国更多的高技术和熟练的工程师。与此同时,美国2010年的研发投入为3950亿美元,约为中国的2.5倍,但这一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美国在“软件”领域却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思想和创新仍然较中国和印度更为开放。小型的创业公司(雇员少于500人)几乎为全美创造了近一半的就业机会,它们聘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要比大企业、大学和联邦政府科研机构加起来的还要多。为了帮助小企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需要像集前副总统、斯坦福大学教务长和风险资本家于一身的威廉·米勒提出的“人与地”的观点,这是一项支持研究、培训和协作的政策,美国社会创新的路径不再单纯的局限于大学、实验室等科研实体中,而更广泛的存在于各行各业中。

  此外,一个更加全面的教育模式也至关重要。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在全球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主导政策仍然是要增加科学家的绝对数量。美国必须更广泛的考虑到科学家掌握技能的范畴,要知道,未来许多的科技突破很可能诞生在跨学科领域,在那些由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等相交叉的层面。

  现实是,美国仍保持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巨大优势,协作研究、企业联盟、基金会资助、校友关系、政府间的接触组成了美国科学体系的巨大网络。

  文章最后称,美国的目标不应仅仅为现有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正如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所提到的,美国必须改革签证制度,欢迎高科技移民,鼓励更多具有高技术背景的人才留在美国。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编辑:吴怡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