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将于北京举行。与前两次不同,在中日经济地位发生微妙变化后,两国都需要通过对话熟悉自己的“新身份”,这也让第三次对话更具“戏剧性”,以及承上启下的关联性。
因此,在研究中日经济合作的专家看来,此次经济对话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平静和顺利。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院长陈言和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胡令远都用“微妙”、“不确定”等字眼来形容明天的中日经济高层对话。
向“西”VS向“东”
日本“左右为难”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的GDP较前一个季度增长0.1%。在陈言看来,日元升值和财政赤字增加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和一年前相比,日本国内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已经出现了对外政策不协调。”
“日本经济有可能出现1993年的情况,高额的财政赤字导致日本国内投资急剧下降,在某些行业失去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也使日本企业在外投资获利减少。”陈言表示,日本经济正在遭遇最严重的“内忧外患”,日本当局正在抉择,是投入美国怀抱,还是依靠中国巨大的市场。
相关数据表明,导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增幅大幅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内需陷入停滞,在构成内需的主要项目中,家庭消费支出从上季度增加0.5%转为零增长。如果日本企业能利用好中国这个不断膨胀的消费市场,日本经济有望起死回生。
“事实上,随着民主党的上台,日本的经济策略和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令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现在的日本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发展和民生有关的基础性产业,这些产业有望成为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
胡令远对记者表示,其实日本现任政府提出发展基础性产业也是“情非得已”,一方面日本需要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民主党也不愿以牺牲民众利益为代价发展其他产业,而能源、环保等基础性产业恰好可以满足双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