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在泰国首都曼谷,“红衫军”成员在聚集区午休。
自2006年政变以后,动荡就几乎成了泰国这个佛教国家的代名词,而此起彼伏的示威、动荡、冲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发展过程中伴生的城乡发展差距、贫富对立,尚不够健全的法治,以及被各阶层民众“滥用”的游行示威权。专家认为,现在的乱局,可以视为泰国民主在走向成熟进程中的“阵痛”,接下来需要的,是彻底的政治改革。
发展之忧 城乡差距激化贫富矛盾
虽曾在1996年被列为中等收入国家,但泰国依然难以摆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宿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城乡失衡与贫富差距。
上世纪90年代,依赖自由经济政策,泰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一发展成果并未被全体泰国人所共享,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占人口80%的农村民众大部分仍生活在温饱线下。贫富矛盾、城乡矛盾日益积聚。而在政治上,城市中产阶级由于紧靠权力中心,且组织性较高,因此能够通过街头示威或政治游说方式争取政治话语权。而农村民众远离权力中心,文化水平也较低,在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
2001年他信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惠及农民的农村发展政策,其所领导的政党也在全国建立基层组织,为结构分散的农村民众提供了有组织政治行动的有利条件。他信的惠农举措,在改善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为他赢得了农民的心、及其选票。这些得到他信恩惠的农民和低收入者,后来形成了支持他信的“红衫军”。
中国社科院东南亚问题专家许利平对记者表示,正是他信推行的惠民政策、现代化改革,使过去被边缘化的底层民众得到尊重,也使他们的民主意识觉醒,不愿再像过去那样逆来顺受。“本质上,红衫军的示威活动是泰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军队、官僚等既得利益阶层的挑战。”
政治影响 他信亲贫疏富加剧分裂
不过,他信施政惠农的同时,也向城市中产阶级增税,一些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承诺,也未能兑现,并有压制城市居民政治权的言行。这样,他信在赢得农民同时,也激起富裕阶层不满,他们成为反他信的“黄衫军”的主力。富裕阶层在2006年的大规模示威,直接推动了当年的政变。
2007年12月,泰国举行政变后的议会选举,结果,为数众多的农民选票,又将富裕阶层所反对的亲他信政党推上台。由此,泰国便开始了此起彼伏的两大阶层示威,当政府由亲他信派掌握时,“黄衫军”走上街头示威,如沙马、颂猜政府时期,而当政府由反他信派掌握时,“红衫军”则走上街头示威。且这些示威又多次走向极端,如封锁机场、冲击国际会议、甚至爆发流血冲突。
制度走样 频繁示威挤压“代议制”
两派民众的示威,也有效地发挥了向政府施压的功效,2008年9月沙马的下台、以及同年12月执政党人民力量党被解散,都与街头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有关。
分析人士认为,自政变以来,示威有效地达到改变政府的结果,使得无论是“黄衫军”,还是“红衫军”,都在很大程度上迷恋于街头民主来表达诉求。而经民众选举出来的议会,则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甚至成为示威者的攻击目标。
观察人士认为,街头示威这一民主形式被滥用且屡走极端,不仅激化了两大阶层的直接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另一更为和平和合法的民意代表形式———代议制度被弱化。
不过,专家认为,泰国民众迷恋街头民主,也有法治(法律的统治)不健全的背景。许利平认为,在目前泰国司法不公正的情况下,红衫军只有通过街头行动来表达政治诉求,从而助推了现在的乱局。
许利平认为,东南亚一些国家之所以屡屡出现诸如泰国这样的“民主不适应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成熟的政党制度。这些国家的政党都是根据领导人的意志来运作,而非政党理念。泰国除了民主党有较长历史,其他政党都根基尚浅。
此外,许利平指出,泰国政治的不足还在于现有国体存在一定缺陷,对军队干政的政治传统也没有进行彻底改革,保守势力制约了泰国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泰国需要彻底的政治改革。
“可以说,目前的情况正是泰国民主进程的阵痛。”许利平说。
前瞻
紧张局势可能趋向缓和
18日,泰国上议院议员宣布将在红衫军和政府之间进行调停。许利平认为,在当前对立双方“硬碰硬”的情况下,直接谈判的可能性已很小,势必要由第三方力量进行调节,议会正是这样的一种力量。
许利平认为,上议院介入进行调停,可能主要是想为目前“硬碰硬”的冲突双方寻台阶。而即便调停不成,局势应不会进一步恶化。由于红衫军阵营内还有妇女、儿童和老人,如果这些弱势群体出现死伤,其后果是阿披实难以承担的。因此,军队全面清场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最近几天,东盟国家许多媒体对阿披实政府此前行动发表了较为强硬的反对言论。如果阿披实采取武装镇压,那他就可能在东盟内部面临强大压力。因此,许利平认为,根据最近这些迹象,可以预测目前局势有可能朝缓和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