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 大陆之声 | 本网快讯 | 大陆纵览 | 台湾 | 大陆 | 两岸 | 新闻发布会 | 港澳侨 | 国际 | 海外看中国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顾 | 体育 | 娱乐

阿富汗今日举行总统大选 安全局势不容乐观(图)

时间:2009-08-20 09: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选前的阿富汗

 

 

一队武装警察巡逻经过现任总统卡尔扎伊的选举海报


  中新网8月20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阿富汗今天(20日)举行总统大选,这是阿富汗自塔利班政权倒台以来举行的第二届总统大选。虽然舆论普遍认为现任总统卡尔扎伊最终将会连任,但其不到半数的支持率显示结果仍存在变量。此外,塔利班誓言会加紧袭击,令选举期间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据报道,虽然现任总统卡尔扎伊在民调中领先,但他能否在首轮选举中胜出并成功连任仍是个问号。对于阿富汗的选情,分析人士认为,总体而言,在目前31名总统候选人中缺乏一个能得到民众广泛支持的人选。

  卡尔扎伊民望未过半

  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卡尔扎伊的支持率约为45%,遥遥领先于最大竞争对手、前外交部长阿卜杜拉20个百分点。根据阿富汗宪法,如果没有一名候选人首轮获得超过50%的选票,则需要举行第二次选举。

  分析人士认为,最有可能与卡尔扎伊进行第二次竞争的是阿卜杜拉。不过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阿富汗在卡尔扎伊执政期间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安全角势有了改善,阿富汗民众对卡尔扎伊政府的支持率相对较高,因此卡尔扎伊赢得大选的几率相对较大。

  但是,卡尔扎伊政府腐败丛生、执行力低下等弊病也容易成为其票源流失的原因。另外,塔利班在普什图人聚居的阿南部和东部有足够能力破坏选举,而这些地区正是卡尔扎伊的“票仓”。

  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20日将在各票站安排共25万名监察员,确保选民安全投票,并防止有人造票。这批监察员绝大多数为阿富汗人,他们将到各个票站担任职务。

  塔利班威胁不要投票

  此外,部署在喀布尔各地的安全部队保持高度戒备,防止塔利班发动暴力袭击。在大选前两天,喀布尔接连发生两宗自杀式袭击。在18日发生的炸弹袭击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至十人,其中一人为北约士兵,其余九人为阿富汗人,包括两名联合国职员。

  塔利班武装声称,选举期间将直接袭击投票站,并威胁选民不要参加投票。即使当局一再保证投票活动安全,而美军和盟军亦已加强追剿叛乱分子,但民众仍感到忧虑。在喀布尔一间跨国公司工作的二十五岁女子马苏达说:“安全问题固然要考虑,但为了走出这个局势,我们必须去投票。”

  但其它受访者则表示不值得冒险。四十岁的烟贩卡迪尔说:“在这么恶劣的形势下,我不会让家人外出投票。”

  为给总统选举营造和平气氛,阿富汗外交部18日向媒体发布公报,要求国内和国际媒体在投票日当天“保持克制”,从当地时间上午六时至下午八时,不要报道任何阿境内发生的暴力冲突事件。

  阿富汗大选资料

  据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估计,阿富汗全国3300万人口中,符合资格选民约有1500万人。选举委员会将开放7000个投票站,但基于安全问题,其中440个投票站将会关闭。

  此次大选总共有31名总统候选人,其中2人为女性。初步选举结果将于9月3日宣布,最后结果会在两周后公布。如果没有选举人在首轮选举中取得过半票数,得票最多的两位候选人将进行第二轮选举,暂定在10月1日举行。

  阿富汗目前有超过10万名西方国家士兵,包括6万3千名美军,他们将在选举当日于村镇维持治安。而约有9万名阿富汗士兵和9万名警察则会负责市区的保安工作。

  主要候选人简介:

  卡尔扎伊:现年51岁,从塔利班政权八年前被美军推翻至今一直担任阿富汗的领导人,曾在2004年该国史上首场大选中胜出。与阿富汗前皇室同属普什图族,1983年在印度取得政治科学硕士学位,然后加入巴基斯坦反苏联“圣战”组织一个小型的亲阿富汗皇室的派系。阿富汗的亲苏政府1992年倒台后,卡尔扎伊上任副外交部长。加入政府初期支持塔利班,后来却与其决裂,并与巴基斯坦民族英雄马苏德一同抗击塔利班。2001年协助美军推翻塔利班后,在一项获联合国支持的协议中被委任为阿富汗的过渡总统。然而,八年下来,他的民望不高,原因包括国家贪污猖獗、与前叛军领袖关系密切,以及驻阿国际部队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等。

  阿卜杜拉:现年48岁,在2001至2006年出任阿富汗外交部长。拥有喀布尔大学医学学位,毕业后任职眼科医生,直至1985年。一年后加入反苏联组织“潘杰希尔雄狮”,担任领袖马苏德的顾问。1998年起出任北方联盟外长,马苏德三年后遇刺,他成为组织里最重要的领袖之一,并协助美军推翻塔利班政权。其后被任命为卡尔扎伊政府的外交部长,2006年却被卡氏突然罢免。他现被视为北方塔吉克族的领袖,但他亦有一半普什图族血统。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