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反“独”促统

(网络媒体走转改)让生态畜牧业带来的福利润泽到牧民身上

2016年03月15日 13:51:00  来源:青海新闻网
字号: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朵海平 崔永焘 摄影报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雪域高原上的初春虽没有内地那般万物复苏的景象,但这个季节里的雨露是高原草场整年长势的寄托,也是牧民们育肥牛羊,装满“钱袋子”的希望。3月,这个背负着牧民期望的季节,本网记者来到三江源头玉树藏族自治州,实地采访这里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农牧业发展情况。

  玉树藏族自治州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市),共10镇,35乡,257个村(牧)委会,总人口28.31万,其中藏族人口26.98万,占总人口的95.3%。在这片26万多平方公里的神奇高原上,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他们的经营大多是以牧为主,农牧兼营。

  可是近年来在虫草、藏獒经济冲击下,玉树州畜牧业开始走“下坡路”。“养十只羊不如养一头牛,养十头牛不如养一条狗(藏獒)”的说法甚嚣尘上,让不少牧民放弃原有的生产,开始从事这种高风险的行业。

  东周原是一名牧民,前几年开始进入养狗的行业,他家里最多的时候养了近百条藏獒。“在獒市好的时候,我的一条狗最高的可以卖出36万元,不过去年市场一下子不景气了,这些狗都不值钱了。”东周向记者谈起自己的养狗经历时手捂着胸口作心疼状。

  玉树近年影响农牧业发展的,除了中国礼品和奢侈品市场的需求下带动起来的一些珍贵食药材、名犬、奇石等之外,其自身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结构,也是其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玉树素有名山之宗、牦牛之地等美誉,但现在牧民的牦牛越变越小,甚至有的牦牛产不出100公斤的牛肉来,活脱脱“牦牛”变成了“绵羊”。究其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让藏区牦牛近亲繁殖加剧,牦牛出现退化,个头小,毛色突变,抗病能力下降……

  “整个藏区都面临着牦牛严重退化的现象,玉树也不例外,这给我们的牧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以前一头牦牛可以带来上万元的收益,可现在的牛只能卖几千。”玉树州农牧科技局局长扎西才仁说。

  畜牧业是玉树州的支柱产业和命脉产业,在玉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当前保护生态是保护三江源中华水塔为第一责任的前提下,在没有第二产业和不发达的第三产业的现实经济结构下,其所依靠的也只有发展农牧来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和经济发展。

  今年我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其中指出要努力拓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牧业,这给我省牧区的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玉树也开始加大力度强势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把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州上出资1个亿来支持畜牧业,整个玉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有200个,为了起到带动示范作用,我们重点在2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主抓生产方式的转变,需求结构的调整。”扎西才仁局长说。

  目前,玉树州投资100万元在玉树市和曲麻莱县实施了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北京对口支援300万元在称多县、杂多县实施了的牲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投资2681万元在治多县开展了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为玉树市、囊谦县两个牛羊调出大市县奖励补助993万元;投资100万元建立高原精品牦牛基地;投资700万元完成了玉树市、治多县、曲麻莱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及饲草料基地建设;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称多、治多、囊谦、杂多四县畜牧兽医实验室;投入680万元实施了省级认定的4个能繁母畜补贴、7个大学生领办合作社和11个示范社能力提升。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会在根上解决我们畜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而这些政策带来的雨露势必会润泽到草原上的牧民。就拿现在在杂多等地实施的牲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来说,我们正在培育一种野血牦牛的优质品种牛,这种牦牛的体重可达1吨左右,每头牛可给牧民的收入增值近2000元。”扎西才仁自信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王怡然]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