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反“独”促统

走基层 听民声:听"中华巧女"叹忧思

2016年01月13日 14:50: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走基层 听民声:听

图:小鸟形薄薄的牛角片用来缠绕丝线(摄于9月20日)。

 

  【聚焦山西】综合编辑:很多人可能都不会忘记,电影《刘三姐》中主人公的定情物——绣球,它一直是壮族少女的定情信物。99.4%的人口为壮族的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的旧州街就是中国的“绣球之乡”。但是记者近日在旧州街上寻访时却遗憾地发现,满街的门面中找不到一件成品的堆绣绣球,包括高悬着“绣球王”牌匾的已故老艺人朱祖线家的商铺中也是如此。

  传闻中精美绝伦的堆绣绝技是否尚在世间传承?人们还有没有眼福一睹堆绣绣球制作的过程?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在另外一家挂有“中华巧女”牌匾的店铺中,记者找到一张采用堆绣工艺制作的挂毯的照片,作品署着黄肖琴的名字。当地人说,如今旧州街上能掌握堆绣手艺的只有这位66岁的老人。经过一番周折,记者20日晚在靖西县城找到了黄肖琴。

  老人的住处并不宽敞,陈设简单。小床上放着还没完成的一件堆绣绣球。一瓣瓣还未拼接成球的半成品上,怒放的五色牡丹、觅食的闲云野鹤、三月三的对歌、五彩斑斓的凤凰宛如彩色的立体浮雕,一下抓住了记者的眼球。

  听说记者专程前来寻访堆绣技艺,老人自豪地搬出一把传承四代、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板凳,板凳上支着一座绕线用的架子。只见老人小心翼翼地将8根发丝般粗细的彩色丝线一头连在立起的架子上,另一头分别系在8只小鸟形薄薄的牛角片上,整个器具形状宛如一把丝线作琴弦的竖琴。

  随后,黄肖琴十指翻飞,犹如拨动琴弦,还不时变换着次序,8股彩线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在指尖编织成一条窄窄的彩带。这些彩带最终将被拼接成绚丽多彩的堆绣图案。与平绣不同,堆绣的图案跃出平面,犹如彩色浮雕,立体感极强,方寸之间带来的视觉震撼令人终生难忘。

  年过六旬的黄肖琴如今视力已经开始不济。她说,自己的两个儿媳都能掌握一些堆绣技巧,但手艺始终不如自己精湛,绣出的图案还难说栩栩如生。

  老人告诉记者,直径30厘米的堆绣绣球可以卖到两千元一只,是平绣绣球的5倍。这门技术其实很诱人,不少人想学,但由于实在太难、太枯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编不了几根就‘投降’了”。

  老人说,她很想让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只是自己的儿媳和孙女都没有对堆绣表现出如自己当年一般的热情。虽然现在机器织出的图案也很精美,但堆绣这门绝活却是机器仿不来的。

  作家冯骥才曾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分钟都在消亡。记者离去时,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阳台上向记者挥手作别,目光中充满期待。记者心头却有点沉重:堆绣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技艺呢?

图:黄肖琴在制作绣球,“球瓣”上边的堆绣图案犹如彩色浮雕(摄于9月20日)。

 

图:绕线用的架子是制作绣球用的工具之一,黄肖琴的这把架子已经传承4代、有近百年历史(摄于9月20日)。

 

图:黄肖琴用8根发丝般粗细的彩色丝线编织彩带(摄于9月20日)。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