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整形医院,希望通过提升“颜值”为面试吃一颗“定心丸”。近日,天津市一家医院的医学整形外科为应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整形美容热潮,开设“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引发广泛关注。“颜值热”的背景下,火爆的整形行业究竟现状如何?背后又存在哪些风险需要警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假冒美容针剂触目惊心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美容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最近几年,我国整形美容人数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我国整容人口规模已达到850万人,且这一需求还未得到充分释放,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据一些开设整形美容专科的医院透露,每当暑假来临,学生群体前来咨询、就诊的人数都是平时的3至5倍,学生群体整形手术量增长超过200%。天津市元和医院医学整形外科主任刘晓飞介绍,当下,在校园一族的整容热潮中,最为走俏的是微整形,因为与手术美容相比,微整形美容创口小甚至无创,格外受学生群体的青睐,已成为学生塑造高颜值的一种流行方式。流行背后难免有暴利的驱动。在暴利的驱使下,整形行业从招生、培训、推销、服务到药品销售,已经形成一条乱象丛生的产业链。
近日,重庆市公安局打假总队、重庆市渝北区公安分局经侦支队联合重庆市、渝北区食品药品执法监督管理部门就联合查处了多个医疗美容“黑窝点”,现场查获一批未经国家批准进口的肉毒素(18盒)、玻尿酸(91盒)等美容药品,捣毁销售窝点6处,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
警方调查发现,4名犯罪嫌疑人购买一支肉毒素的价格为500元,转卖给客户则高达1500元至2800元不等,并给负责注射肉毒素、玻尿酸的工作人员每支提成500元。查获的这些美容店都没有《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负责注射的工作人员也无《医师执业资格证》,只是美容院的普通职工。目前,国内允许使用两个品牌的肉毒素,犯罪嫌疑人嫌利润太低,便通过网络购买韩国的肉毒素给消费者使用,每支的利润均在1000元左右,有的甚至超过2000元。
有媒体进行过统计,通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获得99份涉及“整形”及“假药”的刑事裁判文书,而这99份刑事裁判文书涉及158名被告人,除3起非法行医案件外,其余均为生产或销售假药案。这些判决书中提及的假药至少有83种,销售范围遍及全国,且绝大多数都为微整形注射针剂,包括肉毒素、玻尿酸、溶脂针和美白针等,无论是涉及的品牌还是种类都很繁杂。
记者联系到一位整形医院的资深顾问,她告诉记者,市面上整形工作室声称药剂是从正规渠道拿到的,这根本不可能,以现在最火最高端的玻尿酸欧洲针剂“乔雅登”为例,在医院都是有批文的,分为精致和雅致两种,价位在12800元到14600元一支。很多工作室却分为1号、2号、3号、4号、5号等。“仅2016年,中国一些地方就查处了约8万吨假冒欧洲乔雅登公司的针剂。”
美容医生资质堪忧
除药剂来源不明外,美容医生资质也参差不齐。据前述资深顾问透露,一般微整形工作室的医生要么从韩国请院长,要么从整形医院联系在职医生接私活,还有更大胆的直接到微整培训机构速成班学成归来亲自操刀。
当被问及在职大夫接私活情况,该资深顾问告诉记者,医院是明令禁止的,一经发现肯定除名。不过,她也表示,肯定会有大夫偷偷干,因为利益驱使,在外面接私活可能比医院收入挣得要多。
一位孙姓网红美女告诉记者,她是1992年出生的,几乎全脸都“动过了”,“没啥丢人的,现在有几个人不动脸?脸综合、眼综合、鼻综合,外加半永久、嘟嘟嘴,这一套下来一辆进口汽车没了……”她告诉记者,为了迎合整容,甚至出现了整形分期付款业务,满足了一些资金紧缺女孩的需要。
去年,这位美女到一家微整培训机构参加了一周速成培训班。“收费一万二,去的几乎都是零基础、毫无医学常识的女孩。学完基础就进行实操,先在模特头上训练入针的位置以及在真人之间互相扎生理盐水,一般会选择太阳穴、鼻唇沟、额头、下巴、鼻子等多个部位尝试注射。一周后,会颁发一个韩国整形资格证书。”她介绍说。
据了解,成为一名正规医院的医疗美容主诊医师,需要具备严格的申请许可条件。比如,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应具有6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但对于市面上不少微整工作室的注射人员而言,这样的硬性条件通常很难全部具备。
“一些整形机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卫生行政部门无法做到执法‘疏而不漏’。这些整形机构有的没有经过资质审批,主刀医师也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而且绝大多数存在夸大甚至虚假宣传问题,使用的药物来路不明,质量安全令人堪忧。”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医科大学卫生法学系副教授刘炫麟表示,这些隐患的存在,使得整形当事人往往事前“欢喜而来”,事后“悲怒而归”。
刘炫麟告诉记者,无论是择业还是择偶,人们总会有意无意看气质、拼颜值。但从临床医学上讲,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整形,一般而言,精神疾病患者、疤痕体质者、严重脏器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和过敏体质者均不适合整形。而且,即便是整形手术成功,也要经常进行复查、护理,将来会发生何种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临床上不可能全部知晓,因此会有不少后顾之忧。“如果没有专业的美容医生指导治疗,难免不会埋下安全隐患,整容者一定要选择正规的美容机构并由专业医生整容。”
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晓磊介绍说,我国《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整形机构或整形科室的设立必须满足一定的资质条件,整形主诊医师、护理人员亦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整形机构和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规则,并受相关部门监督。他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整形机构时,应首先查看整形机构的主体是否合法,相应人员是否具备资质,分辨出该机构是否是正规机构,以确保在源头上对自己的权益有所保障。他提醒消费者整形美容前应当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自己适不适合做,要在什么地方做”,求医前要多看、多问、多做功课,不可贪便宜;选择国外整形技术时,应选在我国境内有相应民事主体资格的国外整形医院分支机构、有信用等级的医疗机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对于整形机构良莠不齐、黑中介乱象等问题,国家相关主管行政部门已经给予关注。但是,在北京中永律师事务所律师邢志刚看来,目前我国对于整形行业的管理规范仅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尚缺更高位阶的法律保障,监管部门的惩治力度尚显不足。卫生行政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对医疗美容各个项目进行明确界定,颁布医疗美容项目明细手册,使非医学专业执法人员在执法时,能够快速、准确判罚。该手册应定期更新,适应逐年增加的医疗美容新项目。
“应当加强医疗美容科普教育,建议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美容专业学会、医疗机构、专科医师以及媒体携手,加强医疗美容科普教育,引导求美者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肖苒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管理的提案。肖苒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她指出,医疗美容市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监管机制的保障,目前我国涉及医疗美容行业的行政主管单位包括卫生监督部门、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公安部门,一方面需要对医疗美容行为严格界定,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对于非法医疗美容场所和非法行医人员以及不合格医疗美容产品,邢志刚建议多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突击检查、开展专项打击,对不法分子形成一定震慑,遏制非法医疗美容的增长态势,并严厉打击使用假药的非法医生以及假药的生产者和流通者,净化医疗美容市场。
朱晓磊还认为,应当加强医疗美容相关培训班的管理监督,对培训班举办者、师资、学员的资质进行审核,从源头上减少非法医疗美容的操作者;对举办非正规培训班、为非法行医者提供便利的组织者要进行曝光和严惩。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