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去年今日,魏则西在家中去世。
一年过去,由他引发的癌症免疫疗法争议仍未平息。
在他身后,癌症患者是一个被“重度污染”的医疗信息包围的群体。
手术、化疗、进口药物用遍,最终他们中的部分人找到免疫治疗的大门推门而入,视其为最后的希望。
2016年4月,震动全国的青年魏则西之死,使免疫治疗的乱象被置于舆论的聚光灯下:未经批准、夸大疗效、费用高昂……
同年5月初,魏则西事件后,国家卫计委重申,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仍属于临床研究,不能进入医疗临床应用。
自此,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商业性应用并收费的免疫疗法,纷纷踩下刹车。
但作为医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最前沿技术手段之一,免疫治疗已成为许多濒临绝望的癌症患者渴望抓住的一根稻草。
在求生的搏斗中,他们甘愿以身试验,纷纷投入临床研究之门。
2017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回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从免疫治疗中的CIK疗法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来看,尽管可以使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该疗法存在细胞制备质量参差不齐、特异性不强、个体疗效差异大等问题,同时存在器官损伤等副作用,还不具备进一步广泛临床应用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国家卫计委同时强调,免疫细胞治疗前景广阔。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