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社会

探访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个别游客强抱追逐孔雀

2017年04月05日 10:04: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昨日有女游客强行抱孔雀拍照 摄影/本报记者 张帆

  此前网友称“游客拔孔雀毛”引关注

  4月3日,一名网友称,其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看到,有游客在孔雀区追逐孔雀,并拔孔雀尾巴毛。对此,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正在核实相关情况,但由于网友所说的地点位于监控死角,所以很难对照片中的行为进行核实。4月4日下午,北青报记者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孔雀区看到,有游客存在强行抱孔雀拍照、追逐孔雀等行为。园区工作人员表示,类似情况一般只能制止并进行教育。

  事件

  网友称“游客疑拔孔雀毛” 野生动物园正在核实调查

  4月3日,有网友在微博发文并配图称,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有游客追逐孔雀,并拔孔雀尾巴毛。该网友拍摄的照片显示,有几只孔雀在一处坡上停留,旁边站着4名游客,包括两名成年游客及两名儿童,其中一名男性成年游客手中持有疑似孔雀羽毛的东西。但照片中并没有正在拔羽毛的场景。

  4月4日上午,北青报记者致电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称,园方正在了解核实相关情况。该工作人员表示,动物园中的孔雀可以近距离接触、喂食和照相,“如果我们发现有游客伤害动物会马上制止,园区内也竖有告示牌提醒。”

  4日下午,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游客拔孔雀毛一事园方还在核实,目前还没有调查结果。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网友爆料图片中所拍摄的地点位于监控死角,所以很难对照片中的行为进行核实,“孔雀园很大,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监控的。”

  该工作人员称,根据网友所拍摄的照片,很难确定照片中的游客是在拔孔雀毛还是在捡毛,目前园方还没有发现孔雀有受伤的迹象。据他介绍,3月和4月正是孔雀生长的最佳时期,一般不会发生羽毛脱落的情况,但不排除园内孔雀在飞翔和互相打闹过程中,有羽毛自然脱落。

  探访

  女游客强行抱孔雀拍照被制止

  4月4日下午,北青报记者来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在动物园正门入口处看到一块“游园须知”牌,告示牌上第二条显示,“在步行区切勿触摸,打斗,惊吓,追赶动物,以免发生意外”。

  据北青报记者粗略统计,孔雀区有五六十只散养的孔雀,集中在土坡的中部和底部。

  孔雀区的多数孔雀都对游客开放观赏,游客可近距离接触和观赏到孔雀。到了下午4点,在孔雀区停留观赏的游客依然不少。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散养区的土坡上有木栅栏阻隔,有很多孔雀聚集在靠近木栅栏外侧的位置。而爆料网友所拍摄的照片中,孔雀也聚集在木栅栏旁。

  在木栅栏附近,有不少游客与孔雀合影。下午5点左右,一行六七人来到此处,其中一名黑衣女游客直接强行抱起一只孔雀自拍,并要求同行的游客帮其拍照。在此期间,还有一名身着红色羽绒服的男孩用手触摸着孔雀。这时,一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在坡下喊着“下来,下来”,试图制止这名女游客的行为,但女游客并未放下孔雀。直到另一名工作人员走上山坡,这群游客才离开。

  除了抱孔雀的游客,还有一名男性游客手中握着一根黑色羽毛,被工作人员发现后,勒令其“把羽毛放在地上”。随后,一名女性工作人员来到山坡上,提醒游客“走台阶”,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

  男孩拿着玩具枪追逐孔雀玩耍

  此外,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园区在孔雀区设立了观赏台阶,但仍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从土坡爬上去近距离看孔雀,也有不少游客给孔雀拍照或喂食。在一处孔雀聚集的棚顶上,能清楚地看到游客留下的许多饼干和粟米条以及少许西瓜皮。

  这处棚顶的周围筑有水泥台,在棚顶的一侧有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请勿跨越”,但北青报记者发现,这个水泥台大概只到成年人的膝盖位置。在北青报记者停留期间,许多游客都在水泥台外或站在水泥台上观赏孔雀,也有部分儿童跨越水泥台来到棚顶之上,其中一名男孩翻过水泥台来到棚顶,逗留了半分钟后被家长发现并立即制止,他才从棚顶离开。

  在坡底处,北青报记者还看到一些儿童在追逐孔雀玩耍,一名男孩拿着玩具枪追赶孔雀。孔雀被迫跑至路边,并横穿行车道到路对面,而紧接着一辆私家车从这处车道开过。

  园区

  以前曾有游客拔孔雀毛 一般只能制止后教育

  孔雀园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游客抱孔雀照相、给孔雀拔毛等不文明行为以前也有过,但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当北青报记者询问事发地是否装有监控录像,对方表示,“有监控也不行”,无法完全制止游客的这种行为。

  对于有些游客直接接触孔雀甚至拔孔雀毛的情况,园区值班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动物园内此前也有小朋友追逐孔雀的现象,同时确实有人曾在孔雀身上拔毛,面对这种情况,园区工作人员只能是当面制止,然后教育一番,“跟游客急了,人家投诉反而不利,教育教育,说一说就完事了。”

  文/本报记者 张帆 黄筱菁 孔令晗

  线索提供/朱先生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