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社会

国际学校调查:质量良莠不齐 留学宣传言过其实

2017年02月24日 09:40:20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国际学校,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调查动机

  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掀起了一股“国际学校”热,不少家长将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以避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同时为未来的出国留学铺路。然而,上国际学校就真的能与国际接轨吗?国际学校真的适合孩子们吗?

  本报记者赵丽

  本报实习生周静

  放下电话,本来还在侃侃而谈的陆琴,默默地叹了一口气,“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陆琴所说的“次”,指的是一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国际小学,每年学费18万元。陆琴本想让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国际学校,但因孩子不是外国籍不得不放弃。“原来以为只要父母一方是外籍便可,今年却多出了孩子也必须是外籍的条件”。

  近年来,不少学生家长因种种原因,将孩子的受教育路径从公立学校转向了一条非主流的教育道路——国际学校。

  “我越来越感到,孩子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家长之间的竞争。这个竞争是个无底洞,没有标准,没有底线。”一位曾辗转于公立、私立、国际学校的家长在某教育论坛上留言,“平心而论,无论走哪条路,都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家长应该根据自身和孩子的客观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这也道出了不少选择国际学校的中国家长的心声和逻辑:国际教育终是件“奢侈品”,动心可以,买下却需要冷静又冷静。

  为什么要去国际学校

  为什么要去国际学校?答案五花八门。

  陆琴的答案很明确,尽早接轨,“因为我们家的生意已经逐渐转向国外,我们打算过几年移民,国际学校和国外教育体系更加接近”。

  不过,除了这种解释,陆琴还有一些话,“孩子在公立小学上学太辛苦”。

  北京女孩瑛子选择就读国际学校,也有类似的原因。3年前,瑛子的生活是这样的:每晚写作业要花3个多小时,到晚上9点才能做完功课。瑛子的妈妈曾经以为,做作业花3个多小时是女儿拖沓造成的。然而,当她看到所有作业后,这个在上世纪70年代读五年制小学的北京白领沉默了:语文复习5节,听写生字背课文、复习声母表、改小卷子,还有一页汉字要写;数学口算练习一页,改卷子、复习;英语复习3课单词、背诵……

  瑛子的父母最终决定让孩子离开公立学校的原因在于,瑛子在设计黑板报时没有按照老师的规定画线,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责骂,继而因为瑛子说了自己的理由,被罚站一个中午。

  “我发现孩子的眼睛已经不亮了,所以下决心离开。”这是瑛子的妈妈给记者发来的微信。

  “假如我在上海有房且家庭年收入60万元以上,我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送孩子读初中,中考后上普高,高考后上大学;第二种是送孩子去读国际学校,考国外的大学。前者学费大概是后者的1/20。然而,就大学的录取难度而言,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在上海的录取难度远大于去国外读个相似排名的学校。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孩子可以更早和国外接轨。”在受访者中,郑勇华说得更“实际”,他的女儿目前在上海就读国际学校。

  “在国际学校里,学生的家庭背景非富即贵,家长基本上是各个领域的精英。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也是希望帮孩子从小打造一个人脉圈子。”郑勇华说。

[责任编辑:韩静]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