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进入第二年,面临春节“大考”,上海再度交出“完美”答卷。
上海公安提供的数据显示,除夕夜至年初五凌晨,上海不仅实现外环内烟花爆竹“零燃放”,外环以外区域烟花爆竹燃放量也明显减少。
据环保部通报,今年除夕夜,上海PM2.5浓度仅为16微克/立方米,禁放烟花爆竹效果显著。
禁燃令实施第二年,依法严格管理加上市民观念的变化更新,过年放鞭炮正淡出上海市民的视线。“零燃放”的背后,是一种民俗的更新,风气的变革。
“燃放烟花爆竹是种风俗,图个热闹图个吉利,却污染了空气、甚至造成安全隐患。”这个春节前,主动上交了56箱烟花爆竹后,上海一杂货店主庄先生说,“春节的意义在于平安、团聚,有这两点就够了。”
上海市人大代表厉明则相信新的民俗会再诞生:“适当放弃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民俗,能为我们带来更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法治引领禁燃禁放
中国禁燃,已有百年历史,但最初效果并不显著。
1907年,天津巡警总局发布公告,称鞭炮的“贩卖燃放,均于禁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旧年俗的批判,《申报》屡次发文,以火灾等为由,呼吁上海市民“避免爆竹伤人”,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禁令最后都不了了之。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各大城市陆续颁发“禁燃令”。与其他城市一样,上海也曾出现过“禁燃令”与民俗民意相悖的争议。
“以前的执行力度和民意基础都不够,大家觉得,放放比较有年味,即使对环境有污染,也污染有限。”上海市人大代表厉明说。
直到2016年,“零燃放”才梦想成真。
其间,伴随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环境污染在上海日益受到关注。
2013年12月2日,上海首次触及最高级别空气污染——六级“严重污染”;四天后,空气质量指数AQI破400大关,再现六级重污染。
这一城市环境的变化不禁让人反思,当流传千百年的习俗,背离了现代城市文明的需求时,该何去何从?
2014年元月的上海两会,138名上海市人大代表联名倡议,春节期间市民少放不放烟花爆竹。
领衔发起倡议的厉明告诉记者,当时倡议禁燃,除了因为每年发生很多烟花爆竹伤人、火灾事件,主要关注到的,“就是每年到过年时,燃放烟花爆竹导致很严重的空气污染。”
2015年上海市人代会,58位代表再递交议案,推动《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进入修法议程。同年12月,新版《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经审议通过,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令厉明欣慰的是,新条例不仅将禁放区域从内环线内,扩大到外环线内,且从烟花爆竹的经营、储存、运输方面作出规范,从源头上加强管控。
彰显基层治理成果
上海“零燃放”实现的过程中,执法者备受考验。
2016年春节,面对首次“大考”,申城公安、消防等执法者没有休假,而是进入最严管控烟花爆竹的执法状态。
他们通宵达旦,在外环线内的7301个居民小区实行“守小区、守门洞、零燃放”措施——有三起刚刚准备燃放的情况,立即被制止并且上交了烟花爆竹。
禁燃同样检验了上海基层建设的成果。
在当年春节,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访居民区,随处可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横幅,随机问上几名路人,他们都说“违反规定,后果挺严重”、“我们都知道今年元旦开始禁燃了”。
当年除夕夜,有30万戴着鲜明标志的“平安马甲”志愿者走上大街,与执法人员一起行动。加强了执法力量,也营造了全民动员、全民响应的氛围。
黄浦区贵州小区沙干孙是平安志愿者中的一员。他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当时他们两人一组,轮流值班,看到有居民出来放鞭炮,就及时劝阻。
“巡查时发现有些人不听劝,看到我们走了就出来要放鞭炮。没办法,我们只能和他们像捉迷藏一样周旋。”沙干孙说,如是几次三番,居民们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主动将烟花爆竹上交给了志愿者。
成功同样离不开市民的法治意识。2016年,市民张家坤告诉新华社记者,虽然春节禁燃禁放在感情上还有点不舍,但是既然上海出台了法规,自己也和社区签订了承诺书,“那我就会遵守,既是遵纪守法,更是言而有信”。
刚柔并济禁燃禁放
进入到2017年,上海禁燃力度丝毫不减,要求“目标不变、标准不变、措施不变,效果更好”。
在源头上,烟花爆竹几乎无处可买。
2014年,上海发出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1400张,2015年发出697张,2016年,这一数字锐减至87张。
到了2017年春节,上海仅发放了7张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预计投放市场的烟花爆竹总量仅3000余箱库存产品,较去年再次大幅缩减。市民凭身份证实名登记才能购买。
销售环节也被严格监控。在今年,上海警方严格查封非法运输、储存、销售烟花爆竹。在其中一起案件中,有小卖部将自家未放完的烟花爆竹非法出售,被罚2万元。
更多的柔性措施,被用于禁燃禁放。
春节前,静安公安分局与网红乐队彩虹室内合唱团,共同录制了禁燃禁放公益MV《不放不放》;虹口公安民警拍摄了微电影《不一样的烟火》,以幽默诙谐的镜头,宣传了上海禁燃外环线内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多个公安机关开展“烟花换礼品”活动,引导居民积极上交存量烟花爆竹换领礼品。警方也走进外企宣传禁燃禁放,教老外过“不一样的中国新年”。
层层举措下,上海在禁燃禁放新令的第二年,再次交出满意答卷。
2017年春节,上海公安启动一级加强勤务等级,尤其是在小年夜、除夕夜、年初四三日,开展守望、巡查、劝导,确保及时发现并劝阻非法燃放苗头。
30万“平安马甲”也继续披挂上阵。“今年我们的安全检查、巡逻守护的力度还要严一点,从下午5点开始就上岗了,一直要到第二天凌晨5点。”沙干孙说。
这个除夕夜,上海没发生交通、火灾事故,实现外环线内烟花爆竹零燃放。
放鞭炮正淡出上海市民视线
2017年上海禁燃中,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主动上交烟花爆竹。
“这些烟花交给你们,我终于好睡一个踏实觉了!”春节前,看着一箱箱烟花爆竹被搬上警车,上海杨浦区一家杂货店店主庄先生长吁了一口气。
庄先生经营杂货铺20多年,2015年9月陆续购入了几批烟花爆竹,准备过年出售,没想到几个月后,上海全市开启了最严禁燃禁放。他的杂货铺就在禁令范围内。
这些烟花爆竹躺在仓库内,静静度过了2016年春节。今年春节前夕,庄先生主动上交了这56箱烟花爆竹。
一年多的“禁燃”,让庄先生对于烟花爆竹的想法变了,“燃放烟花爆竹是种风俗,图个热闹图个吉利,却污染了空气、甚至造成安全隐患。春节的意义在于平安、团聚,有这两点就够了。”他说。
禁燃效果由质变到量变,越来越多的市民做出了选择。
2017年以来,仅宝山区辖区就已收到居民主动上交的烟花爆竹206箱。截至1月26日,上海市民主动上交烟花爆竹共908箱。
“过去年初四晚上我们走亲戚回家,一路乌烟瘴气。”市民陶女士告诉记者,如今大家都非常关注环保话题:“能尽一份力是一份力,我能尽力的地方就是自家不放烟花爆竹了。”
新华社记者2017年1月28日写道,放鞭炮正逐渐淡出上海市民的视线,“不放烟花爆竹渐成习惯,绿色环保引领新年俗”。关于“怎么辞旧迎新”这一话题,一则由千名上海市民参与的投票显示,投票最多的三个选项是吃年夜饭、看春晚和微信抢红包。
厉明也相信,民俗在不断进步、改进,新的民俗也会陆陆续续诞生。“尤其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安全、环境保护更为重要,适当放弃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民俗,能为我们带来更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