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社会

“世界名鸡”背后的脱贫故事

2017年01月26日 09:34:3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新华社福州1月26日电 题:“世界名鸡”背后的脱贫故事

  刘娟、吴剑锋

  河田镇根溪村的老公鸡乖乖最近成了“明星”。因为鸡年一到,它就满11岁了,相当于百岁老人。这可是一只“有来头”的鸡,它所属的鸡种——河田鸡,栖息于福建省长汀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五大“世界名鸡”之一。

  一只招财鸡,脱贫全靠它

  邱其华是长汀县农业局下属企业远山河田鸡公司董事长,许多人叫他“鸡司令”。他与河田鸡结缘已经十几年。

  “鸡司令”的身上常带着一份文件——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河田鸡养殖的合同。养殖户看到这份合同,都很高兴,因为这份合同能带给他们优惠的鸡苗、饲料以及按保护价回收的“销路”,贫困户甚至可以先领取鸡苗、饲料,待鸡回收后按优惠价付款。在“鸡司令”的帮助下,不少仅靠种田为生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养殖大户,一年之内就摆脱了贫困。

  长汀县古城镇元口村农民林木生45岁了,原本守着膝下三个儿女,过着不愁吃喝的日子。但几年前,妻子的一场大病让他陷入了绝望的漩涡。大女儿又到了上大学的节点,注册费、生活费、医药费压得林木生喘不过气来。

  “前几年我老婆做手术的时候,医生叫我要准备10万元,我心里急得发慌,只能四处向亲戚借。”林木生说,“那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甚至一星期给老母亲炖一次肉汤都舍不得。”

  转折发生在2014年,由于长汀县把河田鸡养殖作为主要脱贫措施之一,村干部建议林木生转做养殖,林木生便找到了“鸡司令”邱其华,签下第一份养殖合同,河田鸡就这样闯进了林木生的生活。

  6000只鸡悠哉地在山林间找食,“心情好”时扇动几下羽翼,甩下一地鸡毛。林木生顽皮的小儿子趁鸡跑出鸡舍,蹿进去摸出几只温热的鸡蛋,给午饭加菜。临近春节,林木生还寻思着留两只鸡给老母亲补补身体。

  这就是林木生现在的生活,因为河田鸡养殖,原本每年收入1万元上下,如今翻了至少三倍。“虽然生活上还比较困难,但对未来充满希望。”林木生开始规划逐年扩大养殖规模。

  小年夜过后的第二天,“鸡司令”邱其华就带着合同上门,和林木生签下2017年1万羽鸡苗的养殖合同,至少要比非贫困户优惠8000元。按此规模,林木生今年能收入6至7万元,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摘掉了。

  鸡年,“鸡司令”邱其华有一个小目标,就是让更多人像林木生一样通过养殖河田鸡脱贫。“如今的河田鸡不仅是‘世界名鸡’,更是实实在在的招财鸡啊!”邱其华感慨。

  一只走地鸡,生态大变样

  只要走进长汀县河田镇的养鸡户家,提起一个名叫兰秀的女人,几乎无人不知。

  兰秀过去只是一个没有收入的家庭主妇,养鸡31年,现在成为河田最大养鸡场的“兰总”。她花了十余年时间,把承包下的一块荒山改造成绿树成荫、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成为“水土保持卫士”的典型。

  “你看到的这些山,十多年前是光秃秃的,几乎一根草都不长。下雨的时候,流出来的都是黄泥水。”兰秀拿出从前的照片,给来访的客人介绍,她的儿子在一旁补充道:“就像泥石流。”

  在荒山上养鸡,对当时年轻柔弱的兰秀来说是个挑战。最困难的时候,兰秀甚至“鸡苗换树苗”,一铁锹一铁锹地种树开荒。兰秀坦言:“一开始没有什么复杂的想法,就想着把林子种好了,散养的鸡才有地方栖息。现在林子好了,就发展林下经济套养河田鸡,鸡粪变成肥料还能反哺林间的作物,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看到绿油油的一片,非常有成就感!”

  兰秀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其实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毁灭了的山林。”这是1942年研究水土流失的学者在长汀县河田镇考察时留下的一段话。

  由于一系列人为破坏,坐落在闽西山区、武夷南麓的长汀县成为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1983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式展开。1986年,水利部把长汀河田列为南方小流域治理示范区。此后,长汀采取了最严格的封山育林、禁烧柴草等生态保护制度,发动群众一道参与,建立燃料补贴制度,用煤球换柴草,用种养治荒山。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

  兰秀没想到,当初为了养“走地鸡”的治荒努力,开出了鲜花,结出了硕果:“这只走地鸡真神奇!”

  一只新年鸡,多少家乡味

  爆竹声声,把山上的河田鸡吓得飞到了枝桠上,春节就这样悄悄地临近了。河田鸡的故乡长汀县聚集着大批客家人。

  “汀江河”这条闽西最大河流,被客家人奉为“母亲河”,每年都有大批客家人到长汀县参加公祭客家母亲河的仪式。

  无论是公祭母亲河还是春节祭祀祖先,鸡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客家人把鸡看成吉祥物,岁时节日、迎神赛会等客家文化里,鸡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客家民俗专家赖建说。

  黄昏时分,记者一行人被袅袅炊烟、阵阵香气吸引到了古城镇南岩村村民钟道华家里。钟道华一家也是通过养殖河田鸡脱贫的,靠着十余年的养鸡生涯,钟家盖起了小洋楼。春节前三天,钟道华三兄弟轮流做东请大家吃年夜饭。

  钟道华的妻子从下午开始就把河田鸡下锅,小火慢炖,等皮变金黄,筷子能戳穿鸡皮时,就捞起切盘,佐以新鲜的鸡汁伴葱姜做料,一盘经典的客家白斩鸡就上桌了,这可是年夜饭的主菜。

  钟道华家族里有12口人。最小的孩子、11岁的钟文楷早早围在桌前,顾不得烫,用手抓起一块鸡肉,站着就吃完了。大人们怜爱地摸摸他的头,往他的碗里夹了一只鸡腿,小文楷顾不得擦掉手上的油,马上“驼”起了“鸡臂”(客家话,吃鸡腿的意思),这可是客家人吃饭的最高规格。

  “其实不一定要吃鸡腿,不少在外工作的客家人心里,白斩鸡的滋味总能勾起乡愁,那就是家乡的味道。”钟道华说。

  在离钟道华家不远的河田镇根溪村里,老公鸡乖乖依旧骄傲地站在日落的山头上,陪伴着82岁的主人黄桂花,等待着赶路的孙儿回家过年。黄桂花不会说普通话,她用客家话反复说着:“一家人在一起,才是过年。”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