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前夕,记者来到王恤民家中,为一家人拍摄了合影照。 记者 徐志强摄
全盲以后,还能当大学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8年?说起来,肯定会有很多人不相信。但这样的事,就发生在王恤民身上。虽然他已有28年看不见外面的路,外出行走需有家人搀扶,但已担任苏州市盲人协会主席21年的他,还在为众多盲人提供快乐,而且他今年已整整80周岁。“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能走进社会,为大家做些事。”他对记者说这话时,脸上满是自豪。
全盲28年还能洗衣做饭走进王恤民家里,他正准备外出走走。自28年前全盲以来,如果不是大风大雨,他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外出行走。此时,他戴着墨镜,像常人一样走到大门边的鞋柜旁,拿出了一双黑色皮鞋,再返回到客厅边的椅子上。
“你真的一点都看不见?”看着王恤民熟练地拿鞋、穿鞋,记者真是不敢相信他已全盲多年。听到记者的问话,他顿时笑了,“到了外面,我就不行了,一定要有人搀扶。”他刚走出大门,老伴汪美娟就熟练地扶着他的手臂,肩并肩地沿小区马路向外走。因为记者的到来,王恤民并没有走多远,很快又回到了家里。
走了一段路,有点渴了,王恤民很自然地拿起了热水瓶,往自己的茶杯里倒水,跟常人无异。“其实,我还会很多,自己可以洗衣服、晒衣服,还会洗碗、烧早饭、烧水……”说话间,他的外孙女张心悦坐到了他的身边,手搭在他的身上。张心悦去国外留学,刚刚学成回国。外孙女来了,他又乐了。
老伴成了他的眼睛
1956年,王恤民考入苏州大学前身江苏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他的视网膜出现了异常。从1978年开始,他必须戴上高度老花镜再加放大镜才能看书写字,几经治疗,视力依然没能改善。1989年的一天,他清晨醒来,感觉自己眼前仅有的一点光感也消失不见。没有了视力,教书仿佛变成了天方夜谭。汪美娟却说:“你教吧,从此以后我就是你的眼睛。我会牵着你的手,带你走上讲台。”从那以后,苏州大学总会出现一对牵着手的夫妻,妻子在前,丈夫在后,两手相握,走得很慢却很踏实。
要讲课,做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王恤民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说出来,再由老伴汪美娟一一记录下来,并由女儿王向红打印出来。后来,外孙女张心悦渐渐长大,也兼职做“打字员”。至于批作业和考卷,都是汪美娟或王向红先说,再由王恤民核准对与错,最后再给出书面意见。当然,最终书写的,也还是汪美娟或王向红。
“教书就是我的事业,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凭借出色的教学成果和对教学改革的贡献,从1989年起王恤民先后获得苏州大学校级优秀教育奖、江苏省优秀教育奖,成为苏州大学第一位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盲人协会会员已超两百
1995年,王恤民当选为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盲人协会主席。亲身体验过失明的痛苦,他立下誓言后半生为盲人事业献出余热。2000年,他发起组建了盲人自强报告团,每年多次深入学校、社区以及监狱、看守所,面向不同对象讲述自己自立自强的故事。
“活一天,我就要做一天有意义的事。”经过王恤民的努力,2001年苏州图书馆新馆正式在一楼设立了盲文阅览室,成为盲人学习知识的园地。特别是最近几年,只要天气允许,每周二13:30,那里都会准时举行盲人阅读活动,还会邀请志愿者为盲人读报、讲故事。如今,苏州盲人协会会员已从当初的近10人,增加到200多人。仅在去年,他们就举办了40多场活动,参加各类活动的盲人超过了3000人次。每次外出参加活动,也都要老伴搀扶。很多人说,汪美娟现在是盲人协会的“编外人员”了。(□苏报记者管有明)
[责任编辑: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