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北京市政府表示,11月13日将有一次较强冷空气活动,北京有较大可能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5℃,决定将正式开始供热(供暖)时间提前至11月13日。3日,天津市供热办发出通知,经市政府批准,将于11月5日起提前供热。
进入11月以来,提前供热话题备受关注,公众也有不少疑问:提前供热需要满足哪些标准?这些标准是依据什么设定的、科学吗?提前供热成本高吗、谁来承担?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供热标准为啥这么定
依据气象学等方法制定,再根据城市常年日均气温测定
北京市城管委供热办负责人介绍,《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规定,采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市政府可根据气象等实际情况调整时间。
天津市供热办公室供热处工程师李伟介绍,天津供热期与北京一致,根据《天津市供热用热条例》规定,如遇异常低温情况,市政府可以决定提前供热和延期停热。
从2010年开始,北京供热形成气象会商机制,综合气象等因素“看天供热”。根据《北京市临时调整采暖期时间程序规定》,当气象预测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启动供暖;预测3月15日后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延长供暖;除室外平均气温影响因素外,遇强降雪等可能对居民生活保暖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时,也可对居民用户提前启动供暖或延长供暖。
“根据北京常年日均气温测算,‘两个5’基本集中在每年11月15日到来年3月15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先瑞说,从近年采暖季来看,2012年至2013年的采暖季受强冷空气影响,提前7天供热。
北方各地供热时间并不相同。如黑龙江大兴安岭一般9月25日就开始供热,而京、津、冀、豫、鲁、陕等地供热时间通常在11月15日前后。
李伟说,实际操作中,天津每年供热会在11月15日之前开始,“供热设施大,系统复杂,需要打好提前量,设备有一个缓慢升温的过程,有的管网先热,有的后热。”
“两个5”标准过时吗
专家表示标准遵照科学规律,并不过时,相比其他方法,目前的方法更好
有人质疑:如今生活条件、气候条件与四五十年前比有很大变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的标准是否过时?
“‘两个5’的标准不是随意设定的,而是遵照科学规律、有科学依据的。”李先瑞说,“5℃”标准,是依据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惰性即可达到人体卫生要求的下限环境温度,低于5℃这个温度,民用建筑就应供热,否则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在建筑环境学上,至今仍在沿用这一科学标准。
“5天”的标准则是依据气象学中的“五日滑动平均法”,由于气温会出现波动,所以在气候资料统计中一般都用“稳定通过”的方法。所谓“稳定通过”,就是要消除逐日记录的小波动影响,从而使统计结果比较稳定且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专家表示,重视“稳定通过”,是因为如果在动荡气温下启动提前供热,就会造成能源浪费。例如,气温一低于5℃就开始供热,如果此后气温回升,就会造成浪费。
李先瑞解释,气象学上采用判断是否稳定通过某一特定温度界限的方法,除“五日滑动平均法”,还有“二倍偏差法”和“三日连续偏低法”,这3种统计方法虽都有一定的“稳定通过”作用,但科学比较而言,“五日滑动平均法”能更好地反映“稳定通过”的统计要求。
提前供热为何是政府出钱
是惠及民生的举措,也考虑了管理现状
北京市供热办负责人表示,严格实施“看天供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热成本逐年升高。从上个采暖季来看,北京每天平均使用天然气约1亿立方米。2012年北京市曾延长供暖时间,按当时测算,每提前或延长1天,全市费用支出约4000万元。
李伟说,按现行价格计算,如果提前供热1天,天津全市就要额外支出6000多万元。
据以往做法,由于天气原因提前供热产生的费用,不需居民掏钱,而是财政买单。这是基于什么考虑?为何不能“谁享受提前供热谁付费”?
“提前供热费用由政府补贴,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北京市供热办负责人说,从实践来看,这笔钱很难实现由市民个体来出。首先很难对提前供热产生的费用精确核算到每平方米需要多少钱。即便有这个数字,征收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此外,目前每户一般是按一个采暖季缴纳费用,如果提前或延后供热再另行征收,难度很大。
要实现“谁享受提前供热谁付费”,需具备哪些条件?李伟表示,还需要做3方面工作,一是计算方式,需改革现行热费计算方式,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二是设施,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要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房屋建筑节能保温水平需达到相应标准,老式楼房需要改造。三是技术改造和费用,要将旧小区内的串联改造成单户循环的供热系统,需要对楼房进行大改造,重新逐层安装完整的回路。改造时可能要破坏原有房屋装修,还要支付数额不小的改造费。
不过,李伟也表示,即便实现了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也不代表每户能“完全实现用暖时间自由”,还是要在全市统一送热的大前提下才行。此外,提前供热也要因地制宜考虑经济发展情况、气候状况、节能环保等因素。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