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文艺星青年”>>>
【文艺星青年按】秋风送爽,转眼匆匆又是一年开学季。有人说,关于将来的大学生活四年就好像鲁迅先生的四部书,大一是《彷徨》,大二是《呐喊》,大三是《伤逝》,大四是《朝花夕拾》。宝贵的四年在校光阴究竟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呢?今天,小编将送给开学新生一份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近季羡林、梁实秋这些名家的大学时光,系好大学生活的第一颗扣子。
季羡林
用功学习,勤于锻炼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1930年同时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在为选择两所学校犹豫的时候,季羡林认为北京大学强调“兼容并包”,自由发展;而清华大学则强调计划培养,严格训练。最终他选择走进了清华园。四年的清华岁月令他终身难忘。
清华学生一般都非常用功,但同时又勤于锻炼身体。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图书馆中几乎空无一人,而体育馆内则是人山人海,著名的“斗牛”正在热烈进行。操场上也挤满了跑步、踢球、打球的人。到了晚饭以后,图书馆里又是灯火通明,人人伏案苦读了。
——季羡林
梁实秋
保持阅读,积少成多
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梁实秋毕业于清华大学,他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那段热爱读书、刻苦钻研的大学岁月。
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人的成绩。一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是最可羡慕的一段时间,因为他没有生活的负担,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
——梁实秋
周国平
爱上学习,学会自学
著名学者周国平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直钻研哲学的他也紧密关注着教育。他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有两个目标:爱上学习,学会自学。
大学生不应该是跟着老师走的人,要具备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爱上学习,另一个是学会自学。有了这两条,你就获得了一笔终身的财富。
——周国平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