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郑言江
言江说 ID:xj-talk
【郑言江专访】是“言江”平台推出的一档高端政务访谈栏目,深度对话自治区各厅局、各地州、各县市党政一把手,阐述治疆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今天推出郑言江(xj-talk)专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委书记。
和布克赛尔地大物博人少,怎样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政策?怎样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让各族人民共享?作为资源大县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关注郑言江(微信号:xj-talk)专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委书记薛俊强。
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不分城镇农村户口
郑言江:和布克赛尔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多年,民生建设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薛俊强:面积大、矿产多、人口少、文化厚、民族和,我用这十五个字来概括和布克赛尔的特点。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普通百姓。住房、教育和医疗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三大问题,我们把这三个方面作为民生建设的主攻方向,这几年财政收入百分之八十都用在民生上,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群众。
免费医疗和十五年免费教育是二零一一年推的,不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一律享受这个政策。住房要早一年,与自治区第一个民生建设年同步。当时我们提出,一九八四年以前的常住农牧民可以得到县里统一盖的一套楼房,农村改革是八四年完成的,所以定了这个节点。农牧民占全县人口将近一半,两万七千人左右,你报名在县城或者和什托洛盖镇要房子都可以,两地是一个标准,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县里再给每户补贴五万元。住房目前完成了九成,接近收尾,剩下一成掏不起自付部分的,今年起政府解决面积小一点的楼房或者廉租房。这三个方面是真正惠及广大百姓的,这六年里得到的大实惠也能认为是六十年发展的结果吧。
做工作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郑言江:各地情况不同,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实际上做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
薛俊强:政策就是要让广大群众受益,我们做工作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布克赛尔县情特殊,在贯彻国家惠民政策方面,我们因地制宜执行,老百姓是很拥护的。
新农村建设也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我们走的是农牧民生产和生活中心分开的路子。绝大多数地方的做法是,农民在哪住就在哪里搞配套,教育、医疗,各个方面都是这样,和布克赛尔如果也这样做的话,反而脱离实际了。在县城给农民建楼房的做法现在证明是对的,当时被认为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一大家人死盯着、困守着那么一点土地,什么时候才能过上现代化生活?这几年,农牧区的老人孩子在城里生活,教育医疗都是在城里享受,和城市户口是一样的。村里看的都是小病,感冒什么的,只是壮劳力在村里。这种情况,费力在农村搞等于是重复建设,浪费多少钱?我们不能这么干。我们县,一个乡也就三千多人,全县才六万多人,就应该按把生产和生活基地分开。
郑言江:农牧民进城后有怎样的变化?他们能适应城里的新生活吗?
薛俊强:拿到楼房的,以前动员了多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迎刃而解了,大户种地,现在城里有楼房,这几年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农民不种地了,有的乡超过百分之七十,在城里生活一年,思想解放程度、对新事物的接收程度比在村里五年都多,他一进城立刻恍然大悟,原来在村里过的什么生活?不就是苦熬?种好了收入有一点,弄不好还赔钱,住在城里随便打个零工都几百块,一年挣几万是尕尕的事情。地租给种植能手,还能收一笔钱,旱涝保收,打工再挣点,生活质量比在农村高得多,大家都想明白了。现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也具备了,一个村几千亩地几个人种就可以了,他们都是种田能手,各种大机械,好种子,好技术,很少的人把村里的地都种了,产量比原来还高。
和布克赛尔面积这么大,人口这么少,如果医疗教育还是以村以乡为单位,怎么能做好?还不知道要浪费多少资金,钱乱花太心疼,现代化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现在一半以上村民家有小车,生产和生活基地分开不是问题了。互联网时代也没必要住在田间地头,这个太传统了。我们的做法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属于个案。
当然,实力更是关键,和布克赛尔每年十亿财政收入,保持了好多年人均财力第一县。我们不搞重复建设,不搞重复投资,在这点上我是有体会的,有过后悔。
大多数农民迟早会离开土地,这是社会发展大趋势
郑言江:后悔,怎么讲?
薛俊强:我出生在沙湾,一九九三年开始在安集海镇做书记,当年在王家渠村搞小康示范村,提的口号是前有院、后有圈、中间是个小宫殿,每家三亩宅基地,前面一亩地菜园,中间是一百平米的砖混结构房子,后面圈舍两百平米,庭院经济很成功,一千多人的村子成了自治区的示范村,我有时一天接待四批参观的。零九年我来和布克赛尔工作前回家去了王家渠,看到它要凋零的样子了,为什么?当年花十万多的房子一两万都卖不出去了,因为村民大多都在县城买了楼房。我一听头都大了,农民都不在这里住了,当年何必让人家投入这么多钱呢?当然,这里是有历史局限性,谁能想到社会变化、时代进步这么快呢?
这个经历让我想到,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长远,看清趋势。大多数农民迟早会离开土地,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政府不引导的话,这个过程只是来得慢一点而已,政府引导三五年就实现了,和布克赛尔就是这样,大部分农民不种地了,大部分牧民不放牧了,土地和草场自然流转到大户那里,给农业现代化带来极大方便。农牧民到了城市,就业观念改变了,更多的劳动技能培养了,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了,对和布克赛尔的发展大有好处。
今年拟招二十名师范生,满五年送楼房
郑言江:免费医疗和教育的做法就叫和布克赛尔福利吧,吸引人才的效果怎样?
薛俊强:和布克赛尔人口基数小,更要吸引人和人才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普惠民生对外算是一种广告,今后人多了可能有压力,但是这个压力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来解决。
我们今年计划招本科免费师范生二十人左右,给一套楼房,五年后产权归你。医疗上请的微创手术专家,最高一年三十万。关键技术人才,待遇要有吸引力,毕竟现在我们这里还是偏远的。
和布克赛尔机场将助推旅游业
郑言江:和布克赛尔过去交通多有不便,这方面有没有设想怎样改变?
薛俊强:自治区和塔城地区关心和布克赛尔的发展,地委对我们提出建设机场的问题,我们立刻开始做这个工作。我们的工业园区去年签约投资五千亿,这将至少需要八万产业工人,加上家室,怎么都要增加十几万人,这部分人属于高消费群体,一个地方经常坐飞机的人达到五万人,建机场就具备了条件,周边的福海、吉木乃都没有机场,地区让我们先建起来,即使国家没有投资,我们自己也要投,结果一申报就成了,顺利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一个机场至少五亿元,进了国家盘子,意味着国家投八我们投二,压力小多了。
机场建成将直接促进和布克赛尔旅游业。旅游这块三年前开始做总体规划,起步比较晚。长远看旅游业是我们的重要支柱,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旅游潜力最大,我们有新疆最好的沙漠,还有龙基谷的雅丹地貌,比魔鬼城还震撼。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厚的矿产资源都能转换成旅游资源。现在有了铁路,交通已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宾馆,旅游团体要来的太多了,住宿还不够。但我们还是希望内地游客来这里住两天,感受完全不同的和布克赛尔。
应对油价下跌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子
郑言江:和布克赛尔作为资源大县,您怎么看待它的可持续发展?有没有压力?
薛俊强:这两年肯定有压力,和布克赛尔十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石油,石油价格低谷至今没走出来,这个影响大。
我们的工业园区克服了这个不利影响,我们坚信它一定是特别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园区。二零一二年的投资额是两千亿,去年签约资金五千亿,势头很好。我们的煤炭可以说还没怎么开发,苏新集团投资四百多亿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环评刚过,正常程序核准下来到八月了,虽然受益至少是两三年以后,但它一旦投产就能给县里财政收入增加十亿以上,后劲大。
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心平气顺
郑言江:和布克赛尔的文化这些年受到外界很大关注,认为它把历史元素和现实要求结合得好,有什么好的做法?
薛俊强: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新疆的总目标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核心就是“和”。和布克赛尔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和”,我们深刻挖掘这个文化的内涵,建设现代和布克赛尔,同党和国家的要求完全一致。
和布克赛尔是土尔扈特部落东归英雄的故乡,也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的故乡,东归至今的两百多年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不团结不和谐的现象,这个地方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史诗里描绘的宝木巴乐园人人平等、富足、和睦,这个和文化有远的涵义有近的意义,同国家倡导完全一致,结合起来说服力很强,群众特容易接受,最终达到各民族团结和谐和睦、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
和布克赛尔有两部史,一部是马头琴里吟唱的恢宏史诗,一部是党领导我们正在抒写的壮丽史实,像十五年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学有好教育、劳有好报酬、病有好医疗、老有好休养、住有好楼房,这样的普惠民生,即使史诗对幸福的描绘也没这么美好、现实、具体。
连续七年的民生建设工程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心平气顺,这就是和的核心内容。和布克赛尔县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紧密联系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走。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