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7月11日专电 题:50万元“人情费”换来假名牌——关注高招录取骗局
新华社记者 范春生
高考不理想,“高人”出现,称可以帮忙上理想大学,结果出了巨额“人情费”,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每年从高考结束到高招录取期间,以诈骗为主的各类犯罪高发。一起起骗术之所以屡屡得逞,就是涉案者抓住了家长和考生的急切心理,设置诱饵。必须提高防范意识、齐抓共管治理。
“高考录取没开始孩子就频频‘被录’了”
“高考录取没开始,我女儿就频频‘被录取’。”沈阳市民张先生近日向记者讲述了一件稀罕事。他女儿今年高考成绩刚过500分,按照辽宁省高校招生录取时间安排,7月20日才开始普通类一本录取,可6月底以来,家里不断接到“被录取”的电话。对方上来先说是某高校的招办老师,然后说孩子可以被录取。“女儿根本没有报考这些学校,但他们清楚地知道我家的地址、电话和女儿的身份证号码,简直不可思议。”
高考过后,花钱上名牌、出国留学、低分用钱补等数不清的各类宣传材料摆在了考生和家长面前。这为考生带来多种选择的同时,一个个陷阱也摆在了他们面前。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高考过后,市民张栋的女儿没有考上理想大学,一位朋友称能帮助上名牌大学,于是张栋先后支付了50万元的“人情费”,女儿终于上了所谓的名牌大学。然而女儿就读一周后发现,所上学校根本不是名牌大学,只要报名就接收学生。
记者对高考录取诈骗案进行梳理,发现一些高校工作人员充斥其中。丹东一男生高考后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辽东学院崔姓工作人员声称有能力帮他取得辽东学院本科学籍。自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间,其先后多次以托人办事、学费、招待费等名义骗取该男生父亲10万余元。丹东市元宝区法院近日以诈骗罪判处崔某有期徒刑3年。
裁判文书网公开发布的判决显示,2014年以来,“高招诈骗”判决52例,涉及15个省市。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