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发现的馄饨、饺子和形态精巧的各色点心(由左至右)
早在千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可能就有了吃饺子的习俗。研究人员认为,这一习俗后来还和春节相关。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1959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曾发现几枚唐代的饺子,其中有两枚饺子保存较好。它们比今天的饺子略小,长约5厘米、宽1.5厘米,形状和今天的饺子一样呈月牙形。饺子的面皮由小麦粉加工,饺子馅可能为肉馅。经研究,初步判断饺子的加工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后。
1990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三个桥墓地又发现3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饺子实物,“这些出土饺子说明,在距今1700多年至14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饮食习俗就已流传到西域,并一直延续到唐代,仍为西域人喜欢”。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