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泉11月16日电 题:福泉“麻风村”教师接力坚守:有压力,但奉献让人快乐
作者 王超 赵刚
只有一名教师的蛤蚌河小学是贵州省福泉市最特别的学校。建校8年,来任教的四任教师都是自愿申请,都遭遇了亲友的疏远,因为他们面对的学生是来自“麻风村”的孩子。
蛤蚌河小学创办于2004年。这一年,福泉市仙桥乡康复村14名学生到粑粑箐小学就近就读,一些学生家长将康复村学生集体赶出学校,并锁住教室妨碍教学。当地政府调解未果,决定在康复村外为这些“麻风村”的孩子设立蛤蚌河小学。
康复村,原名王家土。1950年后,中国政府拨巨款在全国建立麻风病院,数十万麻风病人收治入院。当时由于对麻风病的医学认识很浅,收治医院大都与世隔绝,也形成了病人聚居的“麻风村”。康复村即在这一背景下因集中安置治疗当地的麻风病人而更名。五十多年后,村中如今17户68人中,仅有5人仍患有麻风病。但“麻风村”的别称,依然在当地其他村村民之间口耳相传。
蛤蚌河小学的第一任老师是当年23岁的李升宽。至今,他还记得主动向当地教育部门提交的任教申请,上面写道:“出于个人理想,现自愿到蛤蚌河小学担任老师。”
据李升宽回忆,2004年,他第一天到校,看见残破的校舍内除了几张旧座椅外别无他物,方圆两公里内又无人居住,还不通水电,想到以后还要住校,他心生退意。当晚下了雨,校舍四处漏水,李升宽只得在教室寻一处干净的角落席地而眠。
“第二天,有带孩子报名的家长见我睡在地上,就从家里扛来几捆稻草为我垫床,后来还帮忙修补校舍,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渴望让我决定留下。”李升宽说。此后,秉烛夜读成为了他最大的消遣,寂寞时,就对着门前的大山练习普通话。
这个让康复村村民重获新生的地方,如今又成为他们后代寻求知识的所在。
记者日前在蛤蚌河小学看到,李升宽描述的当年破败的校舍已于2011年重建,新校舍有两间教室两间宿舍,课桌齐备,其中一间宿舍用作厨房,教师除自炊外,也在此为学生准备午餐。在校用餐的学生笑着告诉记者,很喜欢新学校,也喜欢读书,老师对自己很好。但当记者问及家住何处时,很多学生都低头不语。
王晋琼是李升宽的继任教师,她告诉记者,对于家在康复村,很多学生都有自卑心理,不愿多说,村民们也如此。所以来此教书的每一任老师在学生面前都不会提麻风村和麻风病的事。
“那复杂的眼神让我至今耿耿于怀,我的愚昧伤害了别人。”曾在蛤蚌河小学任教两年的代传忠告诉记者,第一次到康复村家访时,他不敢坐、不敢握手、不敢喝水、不敢吃饭,临走前,学生家长挽留吃饭,遭回绝后便流露出失望、自卑的神情。
代传忠到蛤蚌河小学任教,是听到在粑粑箐小学教书的妻子说起康复村学生在外的遭遇后,心生怜悯,背着家里人做出的决定。当时,他的父亲知道后说:“去了就别回家。”
据了解,在该校任教过的老师,有的与恋人分手,有的产生家庭矛盾,有的与朋友生疏,但他们都没有放弃这些学生。
“任教的两年里受到了一些压力,但奉献是让人快乐的,我感到很自豪。”代传忠说。
李升宽的答案则是“有遗憾,不后悔”。2005年的一天,他接到母亲的电话,希望他能回家一趟。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但忙碌的李升宽打算过两天再回去,而母亲在当夜便去世了。
“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打那个电话时应该察觉到的,我疏忽了。”李升宽说。
这些老师任教期间工资只有八九百元人民币,他们都先后自己出钱,修缮学校,为学生购买衣物、文具。王晋琼就曾用政府发放的800元人民币慰问金,为全校学生每人购置了一套衣物。
蛤蚌河小学的现任教师是顾鸿飞。他对记者说:“在这大山深处,苦点累点没关系,最害怕的是放学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学校周围没有人家,晚上睡觉时,风吹得旗杆直响,就显得更寂寞了。这样孤独地坚守是为了这些学生,这就是做老师的责任。”
就读蛤蚌河小学的24人中,已有13名顺利毕业。(完)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