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也认为,“抢”现象的发生,反应了城市公共资源缺乏正当的分配规律,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缺乏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网友“小猫专吃密斯陶”认为,“之所以凡事要靠‘抢’,是因为社会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规则来文明地‘分配’资源。既然大家无法靠规则达成一致,那就只能靠蛮力和伎俩了,大家都‘抢’,‘抢’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胡颖廉认为,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公交车的分配座位的秩序和规则看做一种公共产品,那么抢座位的本质就是公共产品缺失状态下私人权利的自我保障和救济。
“当秩序和规则缺失时,‘抢’的现象就出现了。”胡颖廉说,对此,除应大力发展公共资源建设外,“软”制度建设是很重要的,政府公权力的基本作用就是建立并普及“游戏规则”,在城市公共交通等资源总体稀缺的现阶段,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形成社会秩序和规则,并内化为人们的意识。
近些年,一些城市也在开始探索强化公民规则和秩序意识的塑造。比如,2007年,北京决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希望杜绝公共场所乱拥乱挤、城市交通乱行乱停等不文明行为。在一个文明城市之中,有序排队、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不仅意味着社会资源的优化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更体现着对于效率的合理追求在社会成员中的道德价值认同,而这正是一个社会良好环境的文明基石。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