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这一特点,由于城乡差距和大批青年外出打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复杂。陕西省太白县的杨德清老年夫妇,就已经六年没有吃过肉。(9月23日《华商报》)
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鲜见,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因为子女养老意识越来越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等综合因素影响,家庭养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传统的“养儿防老”体系正在解体,这些问题特别明显出现在最低保障线上生活的农村“空巢”老人群体身上。
时下的农村更像“老人村”了,十室九空。留守一族大多是老人。他们有儿女,却享受不到儿孙在膝的欢乐,甚至连生活来源也成问题。而在国家养老方面,其待遇还不如五保户或者“失独老人”,结果便处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夹心层,看似谁都在管,结果却谁都没有管好。在这种情况下,“6年没吃肉的辛酸”就无以避免。
虽然我国农村实行普惠制养老金制度,凡是60岁以上的农村户籍人口,无论其就业历史和收入状况,均可获得以国家财政为基础的、按月领取的有保障的养老金。但由于这种普惠的标准很低,还无法起到兜底作用,如果仅是唯一生活来源,就无法避免“6年不吃肉”式的悲情。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养老还得寄予于“养儿防老”。但问题在于,在“养儿防老”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让农村老人真正“老有所养”就应有制度层面的设计和调整。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