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社会  >   正文

新24孝标准引孝果质疑 媒体剖析被规定的孝道

2012年08月24日 11:44 来源:山东商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现在“孝心”教育在各中小学校兴起

  “被规定”的孝道

  孝,有时是顶帽子

  孝,有时是份贴心

  孝,有时是种无奈

  最早的时候,“孝”是甲骨文中一个“搀扶”状的象形字,一个依靠的姿态,穿越千年,温馨如旧。前几天,作为对近来“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呼应,

  新“24孝”行为标准出炉了——虽满眼当下气息,却无脱于“孝”的朴素传承。联想到地球已被拉近到一个“村”时,亲情上的贴近却杳然而去,这种令人难堪的对照下,“新版24条”来得正是时候。

  尽管对于“孝”的提倡,大家心存共鸣,

  但仍有声音对新“24孝”提出质疑:孝道可以被规定?孝道可以单独对子女规定?言下之意,如果不考虑客观无奈,环境弄人,仅拿一些条条框框让人“例行”侍亲,“孝果”堪疑。客观来讲,“常给父母打电话”这样的细致虽有“心灵鸡汤”般不尽的善意,但如知者有意,是否可以考虑在孝的天平上,加上一个公共管理的砝码?毕竟,一个制度完备的社会,不应使养老成为某些成员的心病。尽孝,不应是孩子一个人在战斗。

  新24孝行为标准的出现,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些生活琐事,简单的再也不能简单,但对照新的标准,很多网友感慨万千,觉得自己其实做得远远不够。

  更多人在无奈中摇头叹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就这样,在这个以孝自居的文化氛围里,年轻人竟成了一个个“不孝子”?

  为什么会这样?

  除了内心的检讨外,是不是也存在着来自环境的无奈?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