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新旧“24孝”:字里行间昭示中国亲子关系从伦理纲常走向和谐沟通
“卖身葬父”“扼虎救父”“弃官寻母”“尝粪忧心”……元代郭居敬辑录的24个孝子故事,在数百年后终于迎来了“继承者”——国家有关机构日前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昭示着中国传统“孝文化”下的亲子关系,正由重视伦理纲常和愚忠的“孝”转向关注父母内心需求、强调和谐与沟通的“孝”。
这份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24孝”新标准,包括了: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会父母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透露出对“精神赡养”的重视。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古训,“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重要伦理思想。新旧“24孝”之间,不变的是千古“孝道”的内涵,变的是践行孝道的方式,催化剂则是时代的变迁。
在旧“24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东汉的郭巨家境贫寒,得一子后担心影响赡养母亲,于是决定埋子奉母。文学家鲁迅曾撰文,“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旧‘24孝’太过时了,‘父为子纲’的论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合肥市民周宜诚说,新的行动标准真是说到为人父母的心里去了,感觉很实在,也很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