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里经济条件差的,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了,赵石锤上门苦口婆心劝说,他垫钱给学生上课;有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里没人管饭的他管。小学升学考试前,他熬夜准备好题好卷,“就盼着能多往重点中学送几个孩子,多让几个孩子走出山。”
质朴的山民没有文化,却敬仰文化人。逢年过节,他们杀鸡宰羊,以请到老师来家吃顿饭为荣。多少年过去了,赵石锤也数不清楚自己教了多少学生,有多少学生在他的指引下走出山沟沟。只记得,他挺直的脊背开始弯曲,走山路不那么利索了,头发由黑变白、由多变少。
2011年,他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赵家庄村联办小学是他的最后一站,37年前的他正是从这里走上讲台。退休后的他到石家庄照看上小学的孙儿赵宜川,8岁的孙儿会上网,去过很多大城市看过许多课外书。“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起点相差太多了。”赵石锤感叹。
2011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石家庄在所辖的6个山区县开展一项“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工程,计划利用2-3年时间,高标准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使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到寄宿制学校就读。
在赵石锤所在的下槐学区,一所由原来的中学改建成的观音堂乡中心小学迎来了200名学生,其中102名住宿生。在由8个孩子组成的宿舍里,安装了暖气片,宽敞整洁,学校安排了电脑课,教师多是大学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