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起,北京等地严重的灰霾天气,令公众对PM2.5的关注急剧升温。
这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空中悬浮颗粒物,以“消光主因”、“健康杀手”等头衔,成为国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小粒子、大问题”。虽然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已考虑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标准中,但这一预计2016年才实施的限值标准,究竟能对污染改善起多少效果?目前仍是未知数。
对此,多名环境专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持谨慎态度。“这里面有很多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最重要的一个,是我国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持续。”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表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去解决PM2.5的问题,全世界都少有先例。”
复合型污染令PM2.5“随时可能开花”
因经济高速增长而导致“复合型大气污染”,在邵敏教授看来,既是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的两个突出特征之一,又是有效控制PM2.5的最大“拦路虎”。
“人们都说PM10是可吸入颗粒物,PM2.5是可吸入肺颗粒物,后者似乎只是比前者小,但防治起来却复杂得多,因为二者的形成规律并不相同。”邵敏教授告诉记者,PM10主要来自直接的污染源排放,“而研究结果显示,PM2.5有50%以上来自二次污染物,即污染气体被氧化后形成的颗粒物。”
他表示,PM2.5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污染物,几乎所有污染物都会在其中有所体现。PM2.5的相当一部分,是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