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气象中心、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其中收录了由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国家气象中心主任宋连春等五人联合完成的《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效应分析与评估》报告。
这是国内权威机构首次针对三峡工程的气候效应做出的分析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并未导致气候变化,其对气候的影响范围不超过20公里。
近年来长江流域连发干旱
2009-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60年最严重的冬春持续干旱后,6月连续遭受4轮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旱涝急转。
近些年来长江上游地区发生了极端气候现象,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引发了社会对三峡工程的气候效应的关注,也由此产生了三峡大坝诱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说法。
旱灾与旱涝转换规律有关
郑国光等完成的报告认为,长江流域的旱灾与我国大尺度的旱涝转换规律和降水演变特征有关。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减少了10%-12%,长江流域的干旱是在这种大的少雨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他们认为,长江流域近年发生旱涝灾害主要是由海洋温度和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造成大范围大气环流和大气下垫面热力异常所引发的。
“一个地区的暴雨发生需要从比它大十几倍以上面积的地区收集或获得水汽”,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不能左右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区域性旱涝过程。三峡库区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索马里和中国南海及青藏高原的输送,库区水汽内循环不足5%。
水库蓄水虽使附近水汽的内循环有一定变化,但这种内循环相对于外循环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导致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区域性旱涝灾害的发生。
上游极端气候出现概率加大
但报告也提醒,三峡库区气候变化趋势可能在某些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气候均值的变化引起入库水量增加,超出原库容设计标准及相应的正常蓄水位而带来水库运行风险;另一方面,未来长江上游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概率将加大,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对三峡水库形成冲击,对水库调度运用和蓄水发电也将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