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七夕节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 5年前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时间:2011-08-05 15:35  来源:新华网

  8月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民俗专家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开始于汉代,因此,七夕节的形成也在汉代。当时就有“穿七孔针”“以瓜果祭牵牛织女”“登楼曝衣”的习俗。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也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乞巧的记载。

  “人们心目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七夕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王来华说,后来的唐宋诗词中,七夕节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诗人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都在宫中举行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分享到:
编辑:张晓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