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各年龄段的年轻岁月:60后爱英语角 90后说火星语

时间:2011-05-04 12:17   来源:扬子晚报

  20岁时,生活有一切可能,青春总是充满激情,年轻人勇于尝试最新鲜的事物,年轻时也最能感受时代潮流,所以,每个人的20岁,总会带上那个年代最鲜明的印记。当年最流行的歌曲、最流行的书籍、最流行的装束、最流行的交友方式,只要提起一个细节,就会牵出一大段一大段的青春岁月。

  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选择采访了几位南京市民,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各个年代的20岁样本,让我们一起来品品不同况味的青春岁月。        

  1950年代

  之单纯

  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领着50年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直到现在还在怀念:50年代,多单纯啊!

  20年代末期出生的王老先生,如今80多岁,青年时代正好是解放初期,在他的印象中,那时的人单纯而又朴素。“满街的列宁装和中山装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特明显的时尚象征吧。”王老先生回忆说,50年代以后,苏联服装成为当代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响着那一代青年人,而“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

  追溯“列宁装”的由来,那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王老至今依旧清晰地记得,列宁装的款式:西装开领,双排扣、斜纹布的上衣,有单衣也有棉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腰中束一根布带,各有三粒纽扣。

  他说,那时候大街上的人们,都以穿列宁装作为时尚,虽然“列宁装”开始本是男装上衣,后来演变出女装, 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穿上“列宁装”这种公认的“苏式”衣服,显得既形式新颖又思想进步。而在列宁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象征。

  他们那时候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王老说,那时候几乎每个单位,都会有由青年人组成的文工队和文工团,只要一下班,青年人就会组织大伙儿载歌载舞的热闹起来,而扭秧歌更是普遍受人欢迎的业余活动,“头上插花腰系彩,一通锣鼓扭起来”,在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兴高采烈正在扭秧歌的年轻人。陈郁

  1953年的顾家瑾21岁,正是花样年华。由于家境优越,年纪轻轻,她已经可以享受当时最时髦的装束——全毛华达呢和青果领了。右边这张照片,就是顾家瑾22岁时照的,当时的彩色照片是需要人工染色的,很是费力,也很贵。不过最贵的还不是照片,而是照片上的华达呢的衣服。三四十块钱一米,做一件衣服要扯两米六,但当时每个月上班才十四块的工资。所以能穿上华达呢的外套、烫个菊花头,是当时电影明星的“待遇”。

  “华达呢”是奢侈品,当时普遍流行的是列宁装。“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衣服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50年代以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渐渐地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除了列宁装,就是白衬衣和蓝裤子。当时全国就流行四种颜色:白色、蓝色、藏青、土黄。不过,到了1958年,一种叫“布拉吉”的连衣裙开始风靡,街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布拉吉连衣裙。

  当时最流行的活动是跳交谊舞。“下了班可以去工会大礼堂跳舞。”在顾家瑾的记忆中,当时的流行歌是《咱们工人有力量》、《社员都是向阳花》、《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而会拉手风琴的男孩,则像今天会弹吉他的男生一样,受到当时女生的欢迎。        徐媛园

编辑:张晓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