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多重经济压力促年轻人反思婚恋观 追忆朴素真爱

时间:2011-02-14 14:52   来源:新华网

  情人节是浪漫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在时下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下,当“感情”和“婚姻”这两个本应是“水到渠成”的关系中间赫然横亘上“房子”“票子”等因素,许多已经到了结婚年龄的中国年轻人要么还未找到理想的伴侣,要么不得不推迟婚约。

  “毕竟‘有房才有家’,现实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上海市退休教师汪琪云说,情人节前一天她就来到上海知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为女儿寻找“另一半”。

  汪老师告诉记者,在这种场合,相亲男女往往不会亲自到场,“有房”是大部分女方家长提出的硬指标。

  在家庭观念较重的中国,上一波生育高峰中诞生的孩子,如今恰好进入婚龄。不过,高企的房价和物价令不少年轻人,特别是男性,变成“恐婚族”、“恐恋族”。

  打开网络搜索引擎,“有多少爱情死于房价”、“30岁前嫁给爱情,30岁后嫁给房子”等所谓“格言”在网上随处可见。

  去年秋天开始筹备婚房的31岁上海白领顾嵘,至今未如愿。他说:“婚期越来越紧迫,但国家调控房价的措施要显效,不可能这么快。”

  在上海,顾嵘这样的年轻人被称为“夹心层”,家庭条件无法一次性承担一套市区商品房的首付,同时又不够资格申请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他坦言:“家人希望能申请到一套公共租赁房;不过,未婚妻是否愿意一直等下去,我心里也没底。”

  事实上,影响中国年轻一代婚恋进程的不只是房价,城市消费习惯的变迁、攀比心理等,也让他们的婚恋蒙上“金钱”阴影。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CPI每月同比增长较为明显,中国各大城市与婚恋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价格比往年大幅上涨。以杭州为例,去年秋季每桌婚宴的起步价已突破6000元人民币。今年2月14日前后,上海一些高端消费场所推出的“情人节消费套餐”动辄上万,甚至有一夜挥霍10万元的“天价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曾经指出,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面对多重经济压力,中国年轻一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橡皮人”。

  “橡皮人”的标志是对生活有些麻木,缺乏梦想,不少人是“房奴”、“车奴”和“卡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丽珠分析,近年来,中国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大、社会诱惑多,尽管信息化时代表达感情的手段丰富了,但感情本身却变得苍白、粗糙。

  “有房子的婚姻就一定能幸福吗?”“以前父母没有房子,不也一样好好过吗?”“嫁个有钱人,真有那么重要吗?”尽管面对重重压力,但不少年轻人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婚恋观。

  近日,在中国国内风行的网络微博上,数以十万计的网友热衷于撰写“微情书”和“三行情诗”,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阐述他们向往“平实、稳定的爱情与婚姻”。与此同时,《山楂树之恋》、《将爱情进行到底》等一批追忆十年甚至数十年前朴素真爱的文艺作品也颇受人们关注。

  针对中国青年情感生活的现状,人气女星徐静蕾近日说:“事实上,每个年轻人都面对很多困境,但大家都表现出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王丽绘说,即使在物质欲望不断增加的当代中国社会,年轻人的内心依然充满着对纯爱的渴望。

  当人文学者呼吁为中国婚恋男女进行心理减压的同时,经济学者则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提出观点:让大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买得起房、租得到房”也很重要。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日前接受采访时就提出,应当关注中国中产阶层的需求,特别是让年轻白领的可支配收入“活”起来,真正实现“藏富于民”,将有助中国的发展与稳定。(记者许晓青、俞菀、周蕊)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