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江西民间艺人用竹篾编织巨幅“清明上河图”

时间:2011-01-16 10:08   来源:新华网

  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江西抚州民间艺人徐建元用临川篾编工艺编织的巨幅竹编画《清明上河图》已完成2.5米,预计2012年底可完工,将总共耗用1万根篾丝,长度达23米,宽高1.1米。

  徐建元告诉记者,2010年8月,他着手编织《清明上河图》竹编画,他精心挑选了40根毛竹,并将毛竹剖成粗细均匀的篾丝。编竹编画对篾丝的要求很高,把40根毛竹剖成1万余根篾丝,就耗费了他一个多月的时间。2010年9月底开始,他每天用8个小时编织《清明上河图》。

  临川篾编工艺是集传统篾编技术和书法美术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2010年,临川篾编工艺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44岁的徐建元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镇良溪村人,他是临川篾编工艺传承人。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精品,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生活的面貌。

  徐建元说,《清明上河图》人物多、场面大,用竹篾编织难度特别大。画中共有800多个人物,而且形态各异,每个人物头像在他的竹编画中只有1.5厘米,只有通过穿、刺等技法才能编织出来。他说,编织人物头像还不是最难的,画中的树枝、房屋的瓦片、窗子边的花纹尤其难处理。因此,他8个小时只能编织3厘米左右。

  临川篾编工艺是精细的手工活,不仅要心细、手巧,更需要毅力和耐心。徐建元说,他家乡人多田少,很多人都靠篾编工艺谋生。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竹制产品逐渐被塑料产品替代,从事篾编工艺的人锐减。“村里掌握篾编工艺只有少数七八十岁的老人,50岁以下的只有我一人熟练掌握篾编工艺。”

  徐建元坦言,年轻人耐不住寂寞,不愿意学。出于对临川篾编工艺失传的担忧,徐建元决定编织这幅巨幅《清明上河图》竹编画,希望以此让更多人关注这门传统工艺,使之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