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申请有漏洞 地方不积极:保障性住房亟待制度化“保障”

时间:2011-01-14 15:16   来源:法制日报

  申请程序有漏洞 地方政府动力不足 业内人士称

  保障性住房建设亟待制度化“保障”

  申请程序上的漏洞、社会认定体系缺失为利用虚假信息申请保障性住房者“开绿灯”。

  保障性住房建设难以有效推进,最直接的表象性原因是地方政府不积极,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问题是商品房价格太高,进而形成地价房价对飙的局面,给地方政府构成巨大利益诱惑。

  要真正破解地方政府动力不足的难题,需要设法转变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作为主要收入的现状,同时改变地方官员GDP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指标化考核以及相关人员问责制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首次开出关于保障房申购的“罚单”——20名保障房申请人由于在保障房申请过程中涉嫌隐瞒拥有商品房、拥有私房宅基地等违法行为被处5000元的罚款,并被告知3年内不受理其保障房申请。

  但是,这样的处罚却被民众评价“力度过轻”。

  在商品房市场价格飙高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被认为是切实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在群众的厚望中不断加大建设,但与此同时相关的问题也不断暴露。

  申请程序上的漏洞、社会认定体系缺失为利用虚假信息申请保障性住房者“开绿灯”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小刘,自从2009年毕业就依据当时北京市的相关政策申请了两限房,至今尚未申请到。

  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每次他看到有骗取申请资格被告发的都感到很气愤。

  “我们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者都还在排队,因为没有申请到房子而租房,甚至是‘蜗居’,而那些已有住房的人却骗取获得本应该属于我们的资源,这实在令人气愤。”小刘说。

  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中国楼市中备受关注的一项惠民措施,被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比2010年大幅增长70%以上。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保障性住房驶入“快车道”的同时,非目标人群的虚假信息申请使得该措施的成果大打折扣。

  北京市某街道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法制日报》记者透露,据他所知,隐瞒已有住房、超标收入骗得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的人不在少数,成功申购的也不少。

  “申请公示的程序上还是有漏洞的。”上述工作人员举例说道,很多公示是在申请人居住地进行的,但由于现在城市里面邻里大都互相不熟悉,这种公示很可能起不到相应的监督作用,“另外,在收入证明和税务方面,个别申请人也有可能做手脚”。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针对这种情况,各地也正在不断加强对虚假申报者的处罚。

  从2010年5月开始,北京市区建设部门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已通过资格审核的17.9万户家庭联合开展保障性住房资格专项核查工作,重新复核备案家庭的收入、资产和住房情况。已查实存在瞒报住房、收入、资产等情况的家庭被取消申请资格,并在5年内禁止再次申请保障性住房;其中已与开发企业签订购房合同的,责令解除了购房合同。

  除了有关部门的惩戒手段外,北京律师秦富亭说,如果申请者在提供虚假材料过程中采用了伪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文、证件、印章等手段,后果严重的,还可以按照伪造公文等罪名依法进行处罚。

  同时,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指出,利用虚假信息申请保障性住房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相关认定体系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此,他建议加快建立能真实反映申请人经济水平、收入情况、家庭状况等情况的相关信息系统,并加大对制造虚假信息者的处罚力度。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