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北京治堵官网遭恶搞:“还将拥堵”PK“缓解拥堵”

时间:2011-01-13 15:28   来源:新华网

  新年以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网站的域名“bjhjyd”频遭网友恶搞,原为“北京缓解拥堵”六字首个字母的缩写,出现了“北京还将拥堵”“北京会巨拥堵”“北京恒久拥堵”“北京何惧拥堵”等诸多版本。

  网民的冷幽默让人在感慨他们的机智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网民对北京治堵的焦虑以及信心缺失的表达。那么,在网民巨大的“北京还将拥堵”的质疑面前,北京市有关方面将如何回应?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网民:“北京还将拥堵”?专家:治堵措施见效需时间

  原为“北京缓解拥堵”的网站域名衍生出“北京还将拥堵”“北京会巨拥堵”版本,表明网友对北京治堵信心不足。

  包括许多博客、微博博主在内的很多网民发帖时都表示,从进入2011年北京的实际道路状况来看,拥堵状况几乎没得到任何缓解,而担心拍不到车牌又成为百姓心中的“新堵”,由此看,“北京还将拥堵”。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对“中国网事”记者表示,这次北京出台的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系列措施应该是很全面的,包括改善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新建道路、提升管理水平、限制小汽车购买和使用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实施需要一定的过程,可能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善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但可以明显放缓交通拥堵加剧的速度,并逐步得到改善”。

  他说,关于治堵,北京市已明确目标,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总体目标是改善交通运行状况,确保中心城特别是核心区交通运行状况不恶化,重点路段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方便市民出行等;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到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要达到50%左右,自行车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

  郭继孚对“中国网事”记者说:“可以想见,如果这些措施能够严格落实,我们的目标逐一达到后,北京应该不会‘恒久拥堵’的。”

  网民:“不见号就怨爹” 官方:车牌摇号过程“严格、科学、公正、透明”

  从2011年元旦起,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网站开始接受购车人提交申请。“bjhjyd”网站域名又被网民恶搞成“北京好久摇到”“不见号就怨爹”等版本。

  此间舆论认为,网站域名衍生出“北京好久摇到”版本,表明了大家对摇号购车的渴盼和焦虑。网友“高山流水”的留言很有代表性:“莫让限车令成为某些人发财致富的孵化器,警惕牌照成为又一个不公的配置资源。”

  “中国网事”记者了解到,北京首轮小汽车指标摇号,共有210178名个人、5247家单位申请成功。这意味着21万多人要竞争2万个指标,其“中标”概率小于10:1。网站域名衍生出“不见号就怨爹”版本,表明很多网友不相信免费摇号是公平、公开的,认为这可能还是一个“拼爹游戏”,可能造成权力寻租和腐败。

  对此,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向“中国网事”记者表示,“这个过程会是严格、科学、公正、透明。”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摇号准则是参照国家标准并经过专家评审向社会公开的,接受社会监督;凡是填写虚假信息的,三年内不允许再申请;摇号操作过程中是公开透明的,由公证机关现场公证,就象彩票摇奖,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媒体直播,摇号结果网上公布,大家可以查询。北京市规定公务用车零增长,也杜绝了特权车不参加摇号的可能性。

  网民:无奈草民冷幽默 专家:希望网友更理性

  对于北京北京治堵官网遭恶搞的现象,许多网民纷纷表示了支持和理解。网民“XHJJKY”留言说:对于许多草根网民来说,很多现实是无力改变的,只能通过恶搞一把的冷幽默形式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和无奈。

  而一些专家则认为网民应更理性面对交通拥堵这个社会矛盾。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对“中国网事”记者说,如何让网民群体的智慧或者说微智慧完全展现,如何引导这些智慧更具有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是公共管理者应该思考的。“同时,我也希望网友更理性,给力北京交通治堵。”

  一些专家也看到了恶搞背后的一些深层含义。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网民给网站域名衍生出诸多版本,表达了一些老百姓对其中一些措施的不满,是一种正常的发泄,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并应该重视这些恶搞背后的深意。

  郭继孚对“中国网事”记者说,北京治堵方案,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研究,征求了方方面面意见和建议,许多市民积极参与,出了很多好的点子,例如优化环路出路口、研究开发机动车电子牌照信息系统等等。“今后,我们期待网友更多建设性思考,对方案实施过程欢迎网友监督。”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