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上班耗时长让人身心俱疲:坎坷上班路,何时变通途

时间:2010-12-23 15:44   来源:人民日报

  

  唐春成绘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引导城市用地朝通勤短程化和功能混合化方向发展,及时疏解城市功能,鼓励近业择居,尽量减少“职住分离”现象,缩短出行距离。同时,在政策上,鼓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效提高其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多举措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和效率

  -“我不在上班,就在去上班的路上”

  房价步步高,买房只能去城市边缘,家和单位的距离越来越远

  “我如果不在上班,就肯定是在去上班的路上。”12月20日清晨,北京地铁5号线人群汹涌的车厢中,面对记者关于上班耗时的提问,李亮诙谐的言语中透着些许无奈。

  李亮是昌平区一家制造企业的员工,几年前刚上班时,虽然觉得单位有些偏,但因为住在公司的宿舍里,上下班非常方便,也没太在意。他每天都过得挺轻松,工作也很有干劲。可是,去年李亮结婚了,生活发生了大变化。

  “婚后要买房安家,可是要买到合适的房子并非易事。”李亮说,妻子在朝阳区大望路上班,一开始两人打算在双方单位的中间位置买套房子,上班都不至于那么辛苦,但是看了一圈后才发现,这些地方的房价早已涨得离谱,根本无力承受。无奈之下,小两口只好将就着手中的钱,在东五环外的通州源泉苑小区安下了家。

  房子有了,上班之路却从此变得漫长。“我现在每天早晨6点钟前必须从家里出发,否则肯定会迟到。”李亮说,他家距离单位50多公里,每天上班都要换乘两路公交和4趟地铁,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漫长旅程才能到单位。

  “以前住宿舍的时候,每天精力都很充沛,现在上午基本都处于迷糊状态。”李亮说,长此以往,不仅工作效率变低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受到了影响:“现在每天回家后都已筋疲力尽,根本不想多说一句话,两人经常因此吵架。”

  同样,李亮妻子的上班路也不轻松。“虽然当时买房子的时候尽可能离她近,但其实她也要倒好几趟车。”李亮说,最近妻子怀孕了,因为家门口打不到正规的出租车,又无力买车,所以只好还像往常一样挤地铁。八通线进城方向特别挤,为了能确保有个座,李亮的妻子现在每天都先反向坐到始发站,再争取个座位坐回来到单位上班,一趟下来也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天天这样折腾,真怕大人孩子有个意外。”

  其实,李亮夫妇的遭遇,并非个案。

  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张耘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并未改变。随着城市中心大量普通住宅被高档公寓和写字楼替代,形成了“就业功能向中心区集中、居住功能通过城市扩建向郊区蔓延”的发展格局。中心城区承载的资源多,但房价高,普通人根本住不起,只能向郊区分散,“职住分离”的现象日益突出。

  比如,北京在北部建设了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居住区,每个居住区都有几十万人口,而这些居住区周边均没有成规模的工业、商业区。每天这些居住区的居民都要进城就业,大量宝贵时间花在了上下班的路上。

  -“路宽了,立交桥多了,交通越来越堵了”

  公共交通发展滞缓,私家车激增,上班时间因拥堵而变长

  相比于李亮夫妇的上班路因“远”而漫长,很多人的上班路则因“堵”而漫长。

  住在北京海淀区牡丹园附近的董女士是金融街某证券公司的白领。她告诉记者,虽然住的地方离单位不过几公里,但上下班也很麻烦。

  “家门口有公交车,但是因为公交车人特别多,公交车道又经常被私家车占用,速度几乎没任何优势;如果改坐地铁,两头都要走很长一段路,中间还要换乘两次,爬上爬下,不仅费力,也不省时。”

  今年,董女士买了私家车,开始开车上班,但是因为要走西二环并通过西直门桥这一堵点,所以常常要用上一个多小时,“现在是路宽了,立交桥多了,可交通却越来越堵了。我每天早晨的平均时速很难超过20公里,这样的速度比一般人跑步的速度也快不多少,如果再遇到个事故那就堵得更没谱了。”

  地上堵,地下也堵。家住回龙观的丁先生,每天都要经受地铁车厢内拥堵的考验。

  “每天上下班坐13号线,就跟打仗似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丁先生说,由于乘车人多,地铁运力有限,所以自己几乎每天都是硬挤上去的。“上车后很多时候只能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虚踩着,卡在人缝里感觉整个人都快要被挤扁了。”

  丁先生说,单位的上班时间是固定的,不挤地铁肯定迟到,挤地铁简直就是活受罪,一番“搏斗”下来到站时人早已接近虚脱,“出了站还不算胜利,得步行一刻钟才能到单位,怎么就不能增开个公交车呢?”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布的“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北京居民的拥堵经济成本已经达到每月335.6元,以北京1700万人口计算,每月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亿元。眼下,拥堵问题正日益成为北京不可承受之重。

  张耘认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于交通需求增长,再加上居民出行结构小汽车化,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75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0万人。根据经验,每增加1人,就会给城市交通系统每天带来约2.6次出行。与之相对应,北京的公共交通却发展相对滞后。以地铁为例,虽然“十一五”期间,北京地铁运营里程由2005年底的114公里增加到目前的228公里,增长了整整一倍,但在巨大的交通需求面前,仍极为不足。

  张耘说,北京市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更关注机动车的发展,公共交通欠账太多,很多原本并未计划购车的居民,被迫选择了买车出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471.1万辆,今年新增机动车超过70万辆。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