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宜春市三位入选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得票被操纵的怀疑,发酵已久。质疑主要来自三位候选人王茂华、谭良才和曾凯的得票数量短时间内激增、“选民”来源地过于集中两个方面。截至9日18时20分,投票结果显示,王茂华、谭良才翁婿两人的得票已经达到133318票,排名所有候选人之首,其中96%的得票来自江西。曾凯得票数为79123张,列第三位,其中82%来自江西(12月10日《山东商报》)。
数据是最直白的信息与事实。当三位江西宜春的候选人,以短时间本地化的反常得票方式“突围”时,人们能够想到的只有投票的异常。而这种异常的具体指向是什么呢?一则材料可以给出思考的方向:在江西省宜春市宜春学院官方网站上有一则校园新闻,新闻的内容是“根据宜春市委宣传部要求,请各单位做好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投票”。如果新闻为真,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为何选票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当选票被号召、被组织时,就会呈现出地方化、瞬时性的特征。
地方宣传部门为何要对感动中国人物如此看重呢?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感动中国人物可以成为地方的荣誉。无论是从地方还是从公众的角度看,人们总是会对身边的感动中国人物更加注意。问题是,这种接近感必须谨慎地释放、使用。地方可以对候选者做广泛的宣传,公众可以对候选者踊跃地投票,但一切应基于自愿的原则,一切应以真实的意愿为基础。因为,选票是舆论的载体,真实的舆论必须以真实的表达为核心。如果外力介入了投票,表达变得不够真实,则最终的投票其真实性就有待商榷。
其实,在看待感动中国人物时,根本不用如此狭隘和功利。何为感动中国人物?尽管,感动中国人物有出处、有籍贯,但归根结底,感动中国人物为感动全中国人的人物,为感动中国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判断感动中国人物的感动力和影响力时,首要的标准应该是其蕴含的精神价值——那些个案背后的典型精神。如果在观看感动中国人物时被其感动,就投上一票,这样的投票既是对感动人物的一种表彰,也是一种尊重。如果非要按地域进行投票,那么感动中国人物也就只能算是感动某地人物了。不仅选择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而且还直接抹黑了“感动”二字。(江苏 乾羽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