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8条“魔咒”致民间发明人赤贫

时间:2010-12-10 14:13   来源:武汉晚报

  没人投资 缺人指点 政府漠视 维权艰难

  民间发明人痴迷搞发明,精神叫人感佩;生活赤贫,却叫人心痛。“发明致贫”的“魔咒”是怎样形成的?近日,记者走访多方人士,他们认为,原因很复杂,大致可归结为八点。

  其一:孤独发明 效率低下

  武汉民间发明人杨建林发明了负压式抽油烟机后,一个人包揽了从图纸变成产品的所有事务。一个人完成从研发到产品的全部事务,一项发明短则十年,长则几十年,效率低下。

  其二:无人指点走进死胡同

  企业拥有的专利,很多本身就是新产品或新技术,很容易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民间发明人的专利没人肯定,也没人否定。有时无用的发明或者陈旧的技术,也让发明人投入一辈子或者所有积蓄。即便是新技术,也没有人帮忙提升。

  其三:风险投资抛弃发明专利

  国外许多专利还在实验室阶段时,就被风险投资者瞄上了。风险投资是国外孵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资金来源。

  据中国发明创业促进中心主任邹定国介绍,国内的风投基本只盯“准上市公司”,目的是期待其上市增值后套现,很少投资专利发明。

  其四:缺乏专利“公估”机构

  在很多发明人所撰写的专利说明上,常常可见这样的字眼:“转化后钱途无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等。这种自吹式的评价,不能令人信服。

  中国缺乏权威的公共评估机构,不能对民间专利的商业价值、科技含量等,作客观、科学的评价和估算,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可信的依据。一些民间发明人漫天要价,吓跑投资者。

  其五:政府漠视民间发明

  目前,政府对职务发明非常重视,资金等扶持很多。对非职务发明则显得漠视,民间发明人的专利技术,基本靠自荐,成功率就像中彩票。

  其六:专利维权成本高取证难

  发明人申请专利后,专利的核心技术就公开了。一些企业就直接拿来生产,不付专利权人分文使用费。

  发明人要维权,得有资金做后盾。取证很难,有的需要买回产品,发明人根本不可能买回。发明人打索赔官司,普遍掏不起诉讼费。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