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研成果表明,世界濒危物种普氏原羚近年来数量呈增长趋势,目前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只。目前,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数量每年保持着6.71%的平均增长率。
普氏原羚又称“中华对角羚”,它于19世纪末由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并命名。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普氏原羚数量急剧下降。
1988年调查显示,世界上仅存300多只的普氏原羚分布在青海省青海湖地区,其濒危程度大大高于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的大熊猫、藏羚羊、朱鹮等物种。
1996年,普氏原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级物种。2008年,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被列为濒危级。
2004年,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的有关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以及普氏原羚研究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西宁市召开的拯救普氏原羚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拯救普氏原羚青海湖宣言》。
从2007年12月开始,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支持下,保护国际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青海省林业局在青海湖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包括种群监测、栖息地社会经济调查、与当地群众协议保护等工作,并建立了“社区保护基金”,以提供小笔保护资金的办法,鼓励和支持当地群众主动参与保护普氏原羚的工作。
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程师、动物学博士王大军指出,尽管目前普氏原羚的总体数量出现了增长趋势,但是由于牧场围栏、狼害、饮水困难、过度放牧及极端天气等因素依旧存在,普氏原羚的生存状况依然堪忧。(记者吴光于)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