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户口、外貌、家庭背景,有的单位招聘包括酒量、斟酒动作、舞姿、仪态举止及是否晕车都列入考察范围。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连生肖、姓名也成了招聘条件。
“隐性就业壁垒”浮出水面
又到一年求职高峰期。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约30万,就业市场的压力依然很大。
“户口、外貌、酒量、驾车技术、家庭背景”这些并非始于今年的就业“潜规则”浮出水面,堂而皇之地进入公众视野。有的单位招聘包括酒量、斟酒动作、舞姿、仪态举止及是否晕车都列入考察范围。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连生肖、姓名也成了招聘条件。
“这些虽然没有写在招聘启示上,但是实际存在的‘隐性就业壁垒’居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的录取结果,我们觉得很困惑,”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不只一次地听到大学生和家长们的抱怨。
家长也得向隐性规则“低头”
湖北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王平有点着急,近3个月的求职,她还没有碰到一个合适的单位。“宿舍一共6个人,网申、去现场招聘会、直接上门,为了找工作我们每天都早出晚归,但还没有一个人成功。”王平说:“可是隔壁宿舍有位同学已经签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估计是家里有背景,早就安排好了。”王平的口气中充满了羡慕。“有家庭背景的同学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早就是同学中公开的秘密,不能比啊,谁叫咱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爹’呢。”
11月30日,北京人才市场招聘会上,从山东到北京来找工作的袁新向记者抱怨:“有些工作还要求拥有北京的户口,或者是北京高校毕业的学生,但我不知道这项工作和户口有什么关系。”
除了在招聘要求上写明一些有形的限制条件以外,社会关系如何、有无本地户口、是否毕业于名校等等已经成为了横亘在大学生面前的“隐性就业壁垒”。
并且, “隐性就业壁垒”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路上人尽皆知的秘密。而有些“隐性就业壁垒”不仅让求职大学生无可奈何,而且哭笑不得。
在招聘中,求职“拼爹”,用人单位招聘时不是看中求职者的学历和能力,而是看中求职者背后的家庭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而面对当前“酒桌文化”盛行,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又将求职者“灰色技能”掌握程度列为一项重要考察内容。譬如男生要求酒量达到1斤以上,女生要求长的漂亮、能唱歌会跳舞等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表示,以前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安心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毕业后找到工作,才能真正放心。而且现在找工作,全家都得行动起来。“靠孩子自己的能力找工作是一方面,但是家长们都明白,效益好、福利高的单位一般人很难进去,需要家长的能力去‘活动’。
“我们也很头疼,”家长们坦言,为孩子找工作准备的钱比上大学还要多得多,而且,“一旦遭遇孩子就业,家长们也倍感压力,不得不向这些潜规则低头,四处搜罗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为了孩子有份好工作不得不去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