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晓新村社区剪纸兴趣小组(摄影 王瑞林)
中国与西方国家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在养老方式上体现得格外明显。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老人而言,养老的意义是回归家庭生活,由此重建价值追求和社会认同。
北京初冬的一个阴雨天,伴着四级风,年近八旬的孙锡纯老人和老伴一起挽手下楼开始晨练。退休16年来,每天早晨徒步走5公里是孙锡纯的“必修课”——“我们老两口的生活规律很好,早晨6点就起床,7:30吃早餐,然后收拾一下房间,之后出门散步。我每天都散步两个小时,到附近的公园晨练,风雨无阻。”
这位居住在北京朝阳区小关社区的老人身板挺拔,讲话铿锵有力,一头黑发间或夹杂着几根银丝,完全看不出他已年近八旬。老人有五个儿女,也都生活在北京,各家的日子都过得稳定、安乐。最让老人欣慰的是,孩子们个个都孝顺,有空就回家来陪他和老伴聊天。逢年过节,家里大大小小近20口人聚在一起,70多平米的房子好不热闹。“孩子们很孝顺,我们老两口很幸福的。逢年过节我们家人就多了,姑娘、儿子、儿媳妇、姑爷、孙子、外孙女都来了。两个房间,满当当的。聚餐就不在这里了,儿女都在外订好了。”
“活到老,学到老”是孙锡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读书看报是他平日里最爱做的事情之一。每天要把书桌上厚厚的一摞报刊看完,孙锡纯才觉得踏实。社区的住户也都知道这位老爷子知识面广、通晓时事,所以孙锡纯一在小区里露面,大伙就都爱跟他聊聊国家大事和社会百态,很多年轻人也和他成了“忘年交”。“北京新闻、中央新闻,一天都不能落,脑子自然觉得充实。收获很多,心情舒畅、眼界放宽了。社区里的小年轻、中年人见到我都愿意跟我聊天、沟通、交流。”
近几年,孙锡纯还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时常结合所学给老伴和社区里的老伙计们号脉,讲营养饮食的方法。孙锡纯觉得,老年人的快乐生活要靠自己去寻觅。
随着经济收入的日渐丰富和社会养老体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中国城市里的老人像孙锡纯一样,在经济上并不依靠子女供养。相反,不少中国年轻人买房买车,却要依靠长辈的财政支持。就像歌里唱的和孙锡纯老人认为的一样,变老似乎不再那么可怕,而带有些许浪漫。
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推行30余年,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过亿,越来越多的家庭由四位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构成。这样的结构一直被视为家庭养老模式的隐患。但与西方国家不同,更多的中国老年人致力于为大家庭提供各种服务,比如帮儿女做家务、照顾并教育孙辈等等。中国的老年人,正被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