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公众期待公示用血成本 “血荒”并非爱心变少所致

时间:2010-11-09 08: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重庆籍老战士张健在展示献血证,当兵5年他已献了6次血。李博摄(资料图片)

  近期,我国十几个城市相继出现临床用血告急的情况。连日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不少地方的“血荒”得到缓解。为避免再次出现“血荒”,我们能做什么?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对430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血荒”,78.7%的人愿意无偿献血。受访者中,“80后”占62.2%,“70后”占23.5%;62.3%的人曾经献过血。

  “血荒”不是人们爱心变少造成的

  “‘血荒’不是因为人们的爱心变少造成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王琳告诉记者,看到学校鼓励献血的倡议,最近不少同学去献血,可见大家内心并不冷漠。王琳曾献过3次血,但在得知医院输血的价格后,她坦言有些失望:“献血是无偿的,用血却很贵,有时病人还因交不起费用而用不上血。难道血液的维护成本真有那么高吗?”

  在本次调查中,除了7.0%的人认为“献血与我无关”外,很多人与王琳有同感——72.5%的人承认“献血无偿但看病昂贵,反差太大令人心寒”,并且认为这或许就是“血荒”的社会成因。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认为,“血荒”是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现。现在血站、医院对于用血成本等信息不公开,公众心里有疑虑。另外,实行“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的地方很少,一些人觉得自己献了血,但要输血时还得花钱,手续也很麻烦,所以就等着需要时再说。

  “政府要相应地调整管理思路,才能真正解决‘血荒’问题。”周子君说,血液的检验成本和存储成本等都应公开,消除公众误解。家属无偿用血的手续也应该简化。

  本次调查显示,70.2%的人期待对用血成本和血液流转过程进行公示和监督;69.4%的人希望有关方面切实落实“无偿献血、免费用血”。

  2008年汶川地震后,北京市某网络公司职员邱先生,在看到灾区用血告急的新闻时,下了班就赶到一采血点献血,但工作人员告诉他,血采够了。“当时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去献血,都被拒绝了。为什么不储备起来呢?你看,现在‘血荒’,又没有血应急。”

  “每个血站存量有限,当时存满了就没地儿存了。这反映了血液储备和调剂机制还不够完善。”周子君认为,鼓励大家献血的措施,应该是常态和长效的,从方便献血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如在医院和社区安排献血点,人们献血就会快捷得多,“还要有更人性化的服务措施,比如献完血给杯牛奶等,都可以温暖献血者的心。”

  调查显示,66.8%的人建议建立献血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团体或个人长期参与;66.7%的人建议建立和完善血液储备和调剂机制。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