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宅基地不是唐僧肉 三位农村专家剖“圈地”原因

时间:2010-11-05 09:14   来源:新京报

  

  9月16日,山东诸城土墙社区部分宅基地已经拆除,远处为村民集中居住的楼房正在建设。本报记者 涂重航 摄

  

  李昌平,17年乡镇工作经验,现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合村并居”、“宅基地换房”。

  近日,在全国开展的拆村运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这场拆村运动的政策背景是,国土资源部2006年推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随着这一政策推出,地方上违背民意的强拆在日益增多,曲解政策现象时有发生,地方的土地财政冲动愈发高涨。

  新京报邀请三位农村专家于建嵘、郑风田和李昌平,详细剖析诸多违规现象的深层根源。专家形成一致观点,问题不在政策本身。他们分别认为,财政体制缺陷不能保证地方政府为民服务、宅基地财产权的不明确、宅基地未能按市场化流转等问题的存在,最后导致农民土地权益被剥夺。

  现在整个财政体制把乡镇搞得没钱花,而土地收益成为基层政府主要财政来源,所以就要以地生财。

  ● 李昌平:农村不大拆大建怎么发展? 

  ● 于建嵘:圈地是城市对农村的掠夺 

  ● 郑风田:农民宅基地不是“唐僧肉”

  李昌平表示,政府不应在农村拆建中作为经纪人,而地方财政喂不饱诱发牟利冲动,应从财政体制入手让政府为民服务

  拆与建,必经之路

  新京报:你在前几年就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大拆大建,你为什么那么说?

  李昌平:我们要发展城市化,要搞新农村建设,当然要盘土地。土地整合后,城镇发展得快,农村也发展得快,这个是必经之路。

  新京报: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李昌平:上世纪80年代,我还是乡镇党委书记,开始从事村与村换地,中心村和边远村之间换地,节约出来土地办厂,这样乡镇企业才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小城镇格局。随后我也形成了这个概念。

  新京报:但很多专家认为不该大拆大建。

  李昌平:我认为,该拆的拆,该建的建。中国要把9亿农民变成只有两三亿农民,要把几百万个自然村变成八九万个中心村,不拆不建怎么可能。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搞公共服务,怎么搞城乡一体化。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