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翻译家蓝仁哲:鲁迅文学奖给中国翻译界以警示

时间:2010-10-24 14:09   来源:新华网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已经揭晓,文学翻译奖空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是,对于中国翻译界来说,是重要而有益的警示。”知名翻译家、本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终评委员会主任蓝仁哲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表示。

  蓝仁哲说,众所瞩目的鲁迅文学奖将文学翻译纳入评奖,是对文学翻译事业的重视。从初评到终评,由知名翻译家和专家组成的文学翻译奖评委们审慎对待所有推荐作品,反复对照原著进行审阅。但是,结果难如期待。

  “最普遍的问题是,很多翻译表达不贴切、不准确,出现许多不应有的漏译;责编普遍未能仔细对校译文,留下相当数量、大大小小的不应该出现的明显失误。我们评委如果忽略这些不该有的失误,对其授予奖项,将影响鲁迅文学奖的威望。”

  蓝仁哲指出,此次鲁迅文学奖评奖中出现的问题,折射出中国出版界、翻译界业已存在的深层隐忧,应予重视。

  “首先是商业操作对图书市场的影响。这些年来,出版社为了尽快推出译著抢占市场,在组织选题,邀约作者、译者的时候,时间过于仓促,普遍存在抢译、赶译的现象。责任编辑每年背负着繁重的编辑任务,普遍存在不对照原文编校稿子的现象,不仅提不出意见和看法,甚至连疏漏、翻译不准、常识性错误等也无法更正。”

  “另一个问题更为严峻。由于文学翻译的恰当地位始终没有确立,译作在中国一直被视为文学附属品,加上文学翻译稿酬低,这影响到文学翻译的队伍的形成。如今,老翻译家渐渐退出一线,我国翻译队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到中国文学翻译的水平。三年一度的鲁迅文学奖,评不出1部过硬的优秀翻译作品,即是信号。如果还不重视翻译队伍建设的话,中国的文学翻译质量就无法保证,并将持续下降。”

  这位年已七旬、以翻译索尔·贝尔、威廉·福克纳的作品而享誉文坛的翻译家,始终认为文学的翻译、编校是很辛苦的、很严肃的事业。他表示,时至今日,在着手翻译时,他仍是战战兢兢、推敲再三。

  “文学翻译无疑处于翻译的最高层次。中国过去为什么可以产生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因为中国老一代翻译工作者不仅有过硬的外文和汉语功底,而且具有丰厚的文化积累和各方面素养。文学翻译不是信息的传递,依葫芦画瓢的临摹,不是两月半载可以赶工制作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奇葩,人生经验的智慧结晶。文学翻译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匆匆忙忙进行语际转换、文化移植,难以保存原著的深刻意蕴、文学性与审美特征。而一旦丧失原著的魅力与芬芳,译作便有可能沦为原著的可怜衍生物或廉价替代品。”

  蓝仁哲希望年轻的翻译工作者能从本次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结果中得到启示,清醒看到文学翻译之路的艰难和漫长,学习前人所创造的严谨踏实的学风和译风。

  尽管中国翻译界、出版界存在上述隐忧,但是,蓝仁哲教授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前景,抱持乐观态度。“在文学逐渐边缘化的今天,我国每年仍有数量可观的外国文学作品被引进,这表明,在开放、多元的中国社会,愿意手捧纸质欣赏外国文学佳品的读者大有人在。有读者就有市场,也就有文学翻译的持续、文学翻译质量的转机。只要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界和出版界面对文学翻译当前的困境,认真反思,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就可走出文学翻译的低谷,迎来文学翻译的春天。我真诚希望,下一届鲁迅文学奖,能诞生优秀的、代表中国文学翻译水平的优秀作品。”(记者 廖翊)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