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的兴盛,快递业飞速发展。2010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6.4亿件,同比增长22.4%。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与快递企业的纠纷不断。其中,快递企业通行的“先签收再验货”做法,更是屡遭质疑。
针对消费者的疑虑,10月21日,中国快递协会主办了“快递热点问题研讨会”,与各地消费者协会、快递协会、快递公司、电子商务网站代表一道,研讨如何加强对快递行业监管,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协会——
先签后验,消费者权益怎么保障?
北京市民侯女士前两天跟快递员生了一肚子气:“我从淘宝上买的燕窝值好几百元呢,可快递员非说签了字才能打开包装。可我都看不见里头到底是什么我就签字,万一打开一看是废纸怎么办啊?回头卖家说我签了字就代表我收到了,我说得清楚吗?把包装盒弄成透明的也行啊!”
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河北省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聂云东也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先签字再验货是快递服务的‘行规’。如果投递物品外包装完好,快递公司就认为完成了递送义务,而对递送物品不负有任何责任。”在聂云东看来,这是产生纠纷并致使纠纷难以解决的关键,“消费者只能在邮件外包装完好的情况下签字后收件,等发现了问题,快递公司扔过冷冰冰的一句话:‘谁给你寄的货你找谁去吧!’由于责任归属不清,绝大部分投诉难以有效解决。这就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聂云东指出,这样的“行规”缺乏法律效力。按照快递服务行业标准规定,快递服务人员将快件交给收件人时,有义务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验收无异议后,验收人应确认签收;拒绝签收的,验收人应在快递运单等有效单据上注明拒收的原因和时间,并签名。“这已经明确了先验收、再确认签收的操作程序。”
而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部主任韩志斌则也提出了同样的质疑:“你签完字后,快递员多半会立刻赶着去送下一个件,不等着查看内件。但是客观上的确存在包装完好内件破损的情况。消费者和快递员一起检查内件,还能相互做个见证。”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则指出,在传统买卖关系中,直到商品送到买方手里,才算完成交易。快递多少承担了卖家代理人的角色,因此也应承担一部分卖家的商业功能,先验视后签收并非毫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