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墓真伪的争论,在历时8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定论。对这场旷日持久讨论的关注,恰恰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标本。
如今,这场争论仍在继续。一边是有人不断拿出各种证据:9月18日,120名专家学者在河南安阳举行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初步达成了一个共识:西高穴2号大墓应该是曹操墓。
一边是有人锲而不舍的反驳质疑:8月21日,23名专家学者在江苏苏州发起“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并一致认为: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和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
局部“共识”的背后,是巨大的分歧质疑,乃至“派别”对立。在这场争论中,“挺曹派”和“反曹派”各方,都不断通过媒体、博客、微博等方式发出各种声音,爆出各种猛料,一场学术争鸣正在演变为道德诚信之争、法律责任之争。
在这一过程中,当有人拿身体乃至生命打赌发誓、有人直言争论背后的利益诉求时,人们不禁感慨:争夺在上升,水平线在下降;利益在升级,获取的手段在降级。
不管是“挺真”或“证伪”,对曹操墓的争论已经成为一个寄托了各方复杂情感的社会公共事件。与曹操墓真伪相比,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一事件能否引发我们对其背后一些问题的思考,比如学术公信力的保障、文化与利益的关系、观点争鸣的尺度与风度……